发布时间:2017-07-01 15:13:07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案例一 斯芬克司之谜底
斯芬克司是希腊神话中带翼狮身女怪,这个家伙成天坐在奥林匹亚山上,向过往的行人出谜语,如果来人猜不出,她就一口将他们吃掉。一天,俄狄浦斯王经过这里,斯芬克司像往常一样拦住了他,并说出了她的谜语:世上有一种动物,它早上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晚上用三只脚走路,这是什么动物?她刚说完,俄狄浦斯王就不假思索地答道:“你说的这种动物是人。人在幼年的时候,尚未学会行走,只能在地上爬行,手足并用,所以,看上去像是四条腿走路;待到儿童长大成人,他身强体壮,仅靠两条腿就可以行走自如;而当一个人进入老年,年迈体衰,他不得不靠手杖支撑着缓慢行走,这手杖就成了老年人的第三条腿了。”狡猾残暴的斯芬克司原以为没有人能够猜出她的谜底,但是没想到被俄狄浦斯王一语道破。斯芬克司又羞又怒,一气之下,栽到身后的万丈悬崖下,摔死了。关于“人是什么”或“人的本质是什么”,在中外思想史上,许多思想家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为科学揭示人的本质提供了大量的思想资料。
案例二 [狼孩的故事]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达附近的一个山村里,人们在打死了一只狼后,在狼窝里发现了两个由狼抚养大的女孩:其中大的有8岁,后被取名为卡玛拉,小的有2岁,取名为阿玛拉,但因其体弱,不久死去。这是世界上发现的首例狼孩。由于她们自幼远离人类社会,在狼窝里长大,所以一切生活习性都与狼别无二致。比如,她们不会直立行走,只能用四肢爬行,白天睡觉,晚间出来活动,怕光、怕火,不吃素食和熟食,只吃生肉,而且不是用手拿着吃,而是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咬,她们也不会说话,只会像狼一样引颈长嚎。在孤儿院人员的耐心抚育下,卡玛拉用了两年的时间才学会站立,6年才会走路,到1929年她死时,一共学会了45个词,和几句简单的话,智力水平仅相当于4岁儿童。后来,社会上又发现过几起狼孩和猪孩等,徒具人形,而不具有人的本质的案例。
案例三 只有在正确高远的人生目标指引下,才能普写出人生的壮丽诗篇
某大学有一个来自贫困山区的理科状元A,他自幼聪明好学,小学、中学、高中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当地小有名气。他从小立志考上大学。工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以某大学理科最高分被数学系录取。进入大学后,一个阶段的人生目标实现了,刚入学的兴奋过去了,他对今后的努力方向无所适从,对大学的紧张学习生活没有思想准备。在他原来的想象中,大学生活应该是轻松、灿烂、诗情画意的,应该是多年苦读后享受人生的时刻。然而,大学的现实生活却不是这样。他觉得,“三点一线”的大学生活方式实在清苦。为了“享受生活”,他白天要么在宿舍睡觉,要么在校园里转悠,经常迟到、早退、旷课。晚上出入舞场、影院,或在宿舍里看小说到深夜,不顾别人的休息。第一学期他的考试成绩不理想,还有一门课不及格。辅导员找他谈话,他依然故我。第二学期他三门主课全不及格。学校根据学籍管理规定,对他做出勒令退学的处分决定。
贺卫方,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外法学》杂志主编,北大十佳优秀教师,青年法学家,2000年被中国青年杂志评为“可能影响21世纪中国的100个青年人物”之一。青年时期也经历了深深的困惑和迷惘,最终做出了坚定的选择,在自己喜欢的工作岗位上,不懈努力着,收获着。贺卫方研究生毕业后,就在学校从事教育工作。当时的他深深困惑于自己的工作到底有多少价值、自己到底能做成什么事情、自己研究的东西是否只是坐而论道、社会的现实究竟是什么等问题,当时贺卫方觉得虽然相信法律能够塑造一种社会秩序,但实际上这个社会似乎依照它自己的一种逻辑去运行,这令他特别困惑,再加上生活上的困难,收入低,苦苦做出的研究成果得不到应有回报,种种原因导致了贺的“下海”。然而,尽管就综合素质来说贺无疑是优秀的人才:男性、年轻、富于活力、有翻译著作(因而外语肯定好)。这样的人当然很适合做外贸。但真的投入到新的工作中时,却发现以前的知识经验的价值等于零,很不适应商场的环境,更谈不到胜任自己的工作。被派去参加广交会,看者熙熙攘攘的商人们,贺迷迷茫茫不知道自己来干什么。结果最后的收获是买了厚厚一大摞书;平常在办公室待着,没有多少心思钻研外贸业务,却喜欢读报写评论性文章,发表了自己第一个系列随笔。本职工作的毫无起色令当时曾经积极引进他的领导感叹“这种人,我们引进错了”,引进了一个“废物”。带着给人家公司带来损失的歉意和自我分裂的感觉,贺卫方重新回到象牙塔。而这一次失败的“下海”经历,让贺看到了自己的兴趣和长处所在,开始平静而从容的做自己擅长也喜欢的教学研究工作,成绩不俗,体验到自己的价值所在,获得了深深的幸福感。
案例四 史学家司马迁
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出身史官之家,本是人生之幸,但因家门之难遭宫刑之祸,那是莫大的不幸。但他苦而不悲,孤而不堕,以历代身处逆境而有作为的圣贤为师。他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为也。"他终于在逆境中以顽强的毅力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这不正是以"逆境"为师,学之乃成的左证么?
案例五 画家伦勃朗
荷兰17世纪伟大的画家伦勃朗曾经是一个幸运儿,青年时代,父亲就让他进莱登大学学习。在大学里,他表现出对绘画的的浓厚兴趣和才能,后来他拜莱登的艺术家雅克布为师。由于伦勃朗在人像画上的才能,又得到了亨德里克的帮助,为他开了一家画像馆;与此同时,他还获得了画商年轻貌美的表妹莎士基亚的芳心,可以说这是人生之大幸。面对顺境,伦勃朗没有飘飘然,而是执着于更高境界的艺术追求。1632年,他终于以《杜普教授的解剖课》一画产生轰动效应,被誉为当时荷兰最受欢迎的艺术家。28岁那年,他又如愿以偿地与莎士基亚结婚,并拥有了一幢宏伟壮丽的大厦。但是伦勃朗的顺境并没有维持到他的生命重点。36岁时,爱妻不幸去世,孩子身体极为虚弱;艺术市场对他的作品冷落导致经济拮据,债主逼债使他连大厦也失去了,他成了一个穷困潦倒的画家。面对逆境,伦勃朗没有沉沦,他从困境中更加领略了人生,然后又把对人生更深层次的领悟表现在绘画艺术上,因此他创作出了诸如《剪指甲的老妇人》、《磨房》、《亚里士多德对着荷马半身像沉思》、《耶酥在安莫斯》、《干十字架》等力作。他对人物细腻的心理刻画、大胆多变的表现手法和恰如其分的明暗对比,使他的画显示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世界上伟大的艺术珍品。
案例六 平凡而伟大的人——从飞
近来在深圳,人们传颂最多的是一个人,他就是从飞.
这位匆匆走过短暂的37年人生道路的年青人,用实际行动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我不能成就整个世界,却可以尽我所能成就一些孩子”。他在11年中资助了183名贫困生和孤残儿童,如果加上一次两次资助的人数以千。
11年来他的足迹遍及贵州、四川、湖南、云南的贫困山区,走到那里,捐到那里,他在山区义演时,到山寨里捐光了最后一块钱,连身上的衣服都脱下来送给了老人。
在深圳,他只有一套58平方米的房子,住着一家三口还有从辽宁来的父母五个人,购房贷款至今没有还清;他骑自行车去演出,用白开水就面包充饥;他为孤、残、贫困生捐资300多万,却连自己的女儿上幼儿园的费用都交不上。
他是自由歌手,靠商业演出赚钱。2003年"非典"期间商演几乎停止,没有收入的他为了给资助生寄学费和生活费,他借债10万。
2004年春天他突然胃部剧痛,以后这种疼痛越来越频繁发作,后又便血,病魔在向他袭击,这时他已负债17万。05年1月,他抱病参加为东南亚海啸灾区6场义演,还把治病的1.5万也捐了出去,当最后一场演出时,他口吐鲜血,昏迷过去。
4月20日,从飞走了。人们为失去这位好人深感惋惜和痛心,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平凡而伟大的人——从飞!
案例七 张华救人值不值
1982年,在古城西安的街头,第四军医大学学员、共产党员张华为救出沼气中毒落入粪池的69岁农民而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当张华的事迹在人民中广为传颂时,其舍己救人的高尚行为感动并激励着一些人,受到高度赞扬时,也有人认为,张华的人生价值远远比老农民的人生价值大,这是牺牲了黄金换来了等量的石子,他的牺牲是不值得的。
案例八 记住恩惠 洗去怨恨
阿拉伯名作家阿里,有一次和吉伯、马沙两位朋友一起旅行。3人行经一处山谷时,马沙失足滑落,幸而吉伯拼命拉他,才将他救起。马沙于是在附近的大石头上刻下了:“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救了马沙的命。”3人继续走了几天,来到一处河边,吉伯跟马沙为了一件小事吵起来,吉伯一气之下打了马沙一耳光。马沙跑到沙滩上写下:“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打了马沙一耳光。”
当他们旅游回来之后,阿里好奇地问马沙为什么要把吉伯救他的事刻在石上,将吉伯打他的事写在沙上?马沙回答:“我永远都感激吉伯救我,至于他打我的事,我会随着沙滩上的字迹的消失,而忘得一干二净。”记住别人对我们的恩惠,洗去我们对别人的怨恨,在人生的旅程中才能自由翱翔。
案例九 英国科学家警告:若再热3摄氏度,30亿人无水喝
据新华社2006年8月16日专电 到本世纪末,如果全球平均气温上升3摄氏度,地球将因此失去一半以上森林,4亿人面临饥饿,30亿人将无淡水可喝。在详尽分析人为造成的气候变暖潜在后果后,英国科学家得出这一惊人结论。
据英国《卫报》2006年8月15日报道,布里斯托尔大学的马儿科•朔尔策博士研究认为,随着气候的变化引起全球气温上升,未来200年间,洪水、森林大火和干旱等灾害将更加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