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学习道德理论 注重道德实践

发布时间:2017-07-01 14:08:25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教学目的:1.了解道德的起源与道德的历史发展。2.了解并掌握伦理道德方

面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对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形成正确的认识,提高其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如何进行道德评价;怎样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

传统。

教学方法及手段:多媒体演示、举例讲解、互动交流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导入语:人生于世,谁都想拥有一个幸福、美满、有价值的人生,这不仅需要人们对人生有正确的观念、对价值有正确的评判,而且还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生存智慧。在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要求,同时又不得不受到社会的政治、法律、伦理的支配和约束。为了使人真正成为人,社会成为真正的理性社会,就必须有道德的自觉规范。作为社会调控体系的重要手段,伦理道德与法律规定共同构成人们的行为规范内容。本章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一)道德的起源

1.道德的含义:道德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皆见,人人都知道道德,可并非人人都说得清道德是怎么回事。比如说:道德是怎么产生的?它到底有什么用?讲道德有什么好处?不讲道德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有些行为的善恶为什么人们众说纷纭?有些时候为什么不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同学们可能有着许多的疑问,那么我们就带着问题来一起探讨这些问题吧。

       互动环节:请同学们先谈一下自己现有的对道德的看法和认识。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步骤。

       道德的概念: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2.道德的起源

       阐述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观: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的产生受到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制约。

(1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人类的道德生活本质上是对人们社会关系的认识和反映,道德的产生必须以人类社会关系的形成为前提。

(2)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自我意识的产生,是标志着人把自身同动物区别开来的重要的一步。当人开始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或集体的关系以及如何去调节这种关系时,作为自觉意识和人类精神自律的道德才能得以产生。

(3)人的劳动是道德起源的历史前提

        劳动创造了道德主体;劳动创造道德需要;劳动提供道德产生和发展的动力。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在人的劳动过程中,产生着人们道德伦理上的交往,形成有关善与恶、祸与福、利与害等道德观念。)

(二)道德的本质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1.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2.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3.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各种道德体系也必然带有阶级属性。

       4.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以能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引导、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案例一:4万“巨款”10年折磨:一个贫穷和诚信的故事

讨论:

       既然经济决定道德,为什么延安时期经济落后,人们的道德水平反而高;今天经济发展了,人们的道德水平反而下降了?

       提示:与延安时代比,今天的道德水平真的降低了吗?-------注意道德现象与道德本质的差异;延安时代的道德是战时状态的非常态表现(人员的绝对纯化、经济的赤贫、国难当头的现实是延安时代的特殊社会背景)

       结论:经济决定道德是从终极意义而言;经济发展与道德发展具有不同步性。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一)道德的主要功能

概念: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

集中表现:一方面表现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另外一方面表现在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

主要功能: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

1.道德的认识功能

概念: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借助形式: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理想等

       认识对象: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自己对家庭、他人、社会的义务和责任。

       目标——使人们的道德实践建立在明辨善恶的认识基础上,从而正确选择自己的道德行为,指导自己的道德实践,积极塑造自身的道德人格。

2.道德的调节功能

社会调控:↗“文”—教育、习俗、宗教、艺术、道德。

↘“武”—政治、法律、制度、军队、警察、法庭、监狱。

概念: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际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这是道德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

主要形式:道德评价。

力量支撑: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

       如果道德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就能引导和激发人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调节社会整体和个人的关系,使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逐步完善和谐,使人们的行为逐步从“实有”向“应有”转化。

(二)道德的社会作用

概念:道德的社会作用——指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

道德的作用: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看到道德具有重大的社会作用的同时,也必须看到道德发挥作用的性质并不都是一样的。道德发挥作用的性质与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相联系,由道德所反映的经济基础、代表的阶级利益所决定。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

       在人类历史上,适应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和历史条件,相继出现过不同的道德类型。不同类型的道德源于不同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具有不同的内容与特征。从发展的观点看,它们都是人类道德走向成熟的必要环节和阶段。

       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人类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 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前进的,虽然在一定时期可能有某种停滞或倒退现象,但在总方向上,道德是沿着曲折的道路向前发展的。

问题讨论:社会发展与道德进步“二律背反”说及其评述。

       观点:一部分思想家认为,社会进步与道德进步之间存在着一种二律背反的关系。社会越发展进步,道德越堕落退步。

       评论:社会发展与道德进步的背反并不是绝对的,它只是私有制社会的特殊现象。人类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进步的。回顾人类道德的发展史,每一个道德的历史类型,都起过进步的作用。

       论据:人类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

       道德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个人完善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出现了许多新的伦理学研究方向:生命伦理学、环境伦理学、科技伦理学、网络伦理学、女性伦理学、关怀伦理学、军事伦理学……;出现了一些伦理学会对国家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或加以监督:如医院里有生物医学伦理委员会,其对某些实验或研究的开展与否具有一票否决权;环境伦理学会对社会上一些大工程项目的建设也有建议或抗议权……)

       道德调控的范围不断扩大,调控的手段或方式不断丰富、更加科学合理;(如:个人信用记录;长沙有道德银行)。

       道德的发展和进步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是人类道德发展合乎规律的必然产物,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的一种崭新类型的道德,是对人类优良道德传统的批判继承,并必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实践的发展而与时俱进。

第二节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人类道德的发展是合乎历史规律的产物,是在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既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又要吸收人类道德文明的积极成果。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文化似乎不直接关系国计民生,但是却直接关联民族的性格、精神、意识、思想、言语和气质。抽出文化这根神经,一个民族将成为植物人。”

----冯骥才

       1.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3.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1.强调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诗经》 “夙夜在公”。

      《尚书》 “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的思想,认为朝廷官员应当以公心灭除自己的私欲,这样就可以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和依附。

       西汉初年 贾谊  《治安策》 “国而忘家,公而忘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宋代 范仲淹 《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正是从国家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原则出发,中国古代思想家强调在“义”和“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主张“义然后取”,反对“重利轻义”和“见利忘义”。这种提倡“先义后利”和反对“见利忘义”的思想,不但在中华民族的长期发展中起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对提高我国当前的道德水平仍有重要意义。

思考:古代的整体主义等于今天的集体主义吗?

       提示:封建时代的整体主义思想并不等同于今天的集体主义。由于家国同构,封建时代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同封建皇权具有利益上的高度一致性。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孔子 “仁爱”、“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墨子 “兼相爱,交相利”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小资料]“忠”“孝” “恕”“悌”的含义

        “忠”:孔子曰“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

       孝:孔子认为“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

        “恕”:“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悌者,弟也。“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颜渊》)

3.讲究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儒家传统伦理思想认为“为学”就是要“改变气质”,以达到“成贤”、“成圣”的目的。

       孔子推崇的君子型人格:“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内圣外王”的境界。

       荀子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道家崇尚精神境界,把成为无私无欲的“真人”、“圣人”作为最高的人生理想。

       墨子“尚贤”,推崇“贤人”、“圣王”,将之视为理想人格。

案例二  安徽桐城六尺巷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中国历史上的儒、墨、道、法各家都认为,在塑造理想人格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奋发向上、切磋践履、修身养性、变化气质。

       孔子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吾日三省吾身”。

       荀子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墨家也非常重视“修身”,强调“察色修身”和“以身戴行”,注重社会环境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影响。

v 《礼记 大学》: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求。

       还形成了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见义勇为、仁民爱物、奋发图强的人生哲学和人生态度。

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三、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基本的态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批判继承、弃糟取精,综合创新、古为今用。

       要认识到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矛盾性和两重性。 属于精华的部分,表现出了积极、进步、革新的一面;属于糟粕的部分,则表现出了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既不能全盘肯定、全面继承,也不能全盘否定、全面抛弃。

       要善于分析、鉴别、取舍和改造,剔除那些带有明显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的成分,继承那些反映普遍性、共同性和一般性道德要求,对我们今天的道德实践仍然具有指导意义的积极内容。

             第三节  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中国古代优良道德传统的传承和升华,是中国革命道德传统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道德进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1.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相应的道德理念与道德原则。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信用经济。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进步的双重效应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进步的正面效应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进步的负面影响

二、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什么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一)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二)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三)为人民服务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案例三 雷锋日记

       读完《雷锋日记》你的感想是什么?

       你认为雷锋精神的精髓是什么?

       你认为雷锋精神过时了吗,为什么?

三、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

     (一)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二)社会主义集体利益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三)社会主义集体利益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第四节  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一、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两个概念:

       公民道德——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

       道德规范——是人们判别善与恶、道德与不道德的基本尺度,也是人们在行为选择中应当怎样做和不应当怎样做的基本标准。

(一)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提出的意义

       1.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

       2.体现了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

       3.体现了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内容的丰富和拓展。

   (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1.“爱国守法”,强调公民应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地学法、懂法、用法、守法和护法;

       2.“明礼诚信”,强调公民应文明礼貌、诚实守信、诚恳待人;

       3.“团结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和睦友好、互相帮助、与人友善:

       4.“勤俭自强”,强调公民应努力工作、勤俭节约、积极进取;

       5.“敬业奉献”,强调公民应忠于职守、克己为公、服务社会。

在公民道德实践中,各个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功能和作用是互相渗透、交叉并行的。

讨论一:

    有人说,节俭只是穷人用以自欺欺人的道德借口。因为,经济发展在于扩大需求,而节俭却可能带来需求萎缩。因此,节俭是经济发展的障碍物,是应该抛弃的伪道德。

    问:你是否赞成上述说法,为什么?

讨论二:

       作为公民,你是否赞同人的价值在于个人对社会的贡献?

       对社会没有贡献的人是否没有价值?

       有贡献能力而没有对社会贡献的人是否有价值?

       同样都有对社会的贡献,是否对社会贡献大的人价值也更大?

       你认为人的价值到底是由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量还是贡献率决定?

       贡献能力  贡献量  贡献率  人的价值

              A ,10000,1000,10% ?

              B  100 ,100 ,100% ?

大学生应在三个重要环节上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

       一是,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对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产生认知和认同;

       二是,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作为行为标准;

       三是,积极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三)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

       1.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

       2.诚实守信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3.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应当遵循的基本道理;

       4.诚信是一个社会维持正常秩序和有效运行的必然要求。

资料1:古代思想家论诚信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礼记·中庸》)

   “上好信,则民莫不敢不用情”(《论语·子路》)

   “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资料2:西方思想家论诚信

      欺骗“可说是蛇走路的方法,蛇是不用脚而是用卑贱的肚子走路的。没有一件恶德能和被人发现是虚伪欺诈一般使人蒙羞。”

                                      ——[英]弗兰西斯·培根

      任何使用货币的人都假定他(她),从未谋面的其他人也承认它的价值。这不仅仅是信任货币这种抽象符号本身,更主要的是信任那些同他作交易的未曾谋面的人,以及信任货币的发行者。

----[英]社会学家吉登斯

资料3:革命家论诚信

       毛泽东说:“我们应该老老实实地办事;在世界上要办成几件事,没有老实态度是根本不行的。……一切狡猾的人,不照科学态度办事的人,自以为得计,自以为很聪明,其实都是最蠢的,都是没有好结果的。”

                邓小平说:“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就是实事求是。”

案例四  诚信故事—— 信用抵万金

案例五 “玫瑰花悬案”

讨论问题:

(四)大学生与诚信道德

1.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

       一个没有良好诚信品德的人,不可能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一个在平时不讲诚信的人,在关键时刻不可能为崇高的理想信念做出牺牲。大学生只有养成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才能真正忠诚于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牢固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身奋斗的理想信念。

案例六  “道德银行”为什么夭折?

       所谓“道德银行”,就是将志愿者的服务,以服务时间的形式记录在一张特殊的储蓄卡上,由银行、被服务者、志愿者三方共同认定。当“储户”自身遇到困难时,也可“支取”服务。根据规定,“储户”服务时间累计在100小时以上,可获得其他会员提供的相应时数的服务。

提示:

       “道德银行” 以道德名义不自觉地实施了对道德的侵害。

       当道德行为以一己之利为动力时,道德行为的生命力就已经丧失。至少在动机上,道德需要无私来支撑其高尚性。

2.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

       大学生只有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讲诚信、讲道德,言必信、行必果,诚心做事、诚实做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自觉端正态度,坚守道德规范,才能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案例七  真正的英雄  

3.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需要每个人诚实守信、遵守契约。民主法制建设需要社会成员遵纪守法、相互信任。大学生只有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信用意识和道德观念,“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努力培养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奠定立足现代社会的道德基石,才能成为高素质的各类人才,承担起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案例八  一位中国留学生的遭遇

二、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八个为荣、八个为耻”的概括,汲取了传统荣辱观的精华,突出了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特色,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密切结合和有机统一,也是社会主义伦理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的精确提炼和生动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和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也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内容上看,这八个方面的基本要求,通过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规范中若干重要方面的突出和强调,构成了旗帜鲜明、是非有界的荣耻之别,既涵盖了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又统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同时也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精神文明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在当前学习、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过程中,首先要彻底弄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和时代要求。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是对我国爱国主义传统与民族精神的本质概括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是社会主义道德核心——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精辟概括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反映的是对待科学问题的荣辱观要求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揭示了社会主义劳动观的核心精神和根本要求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是对集体主义思想的揭示,也是对人道主义人际关系的概括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是对职业道德主体内容和基本原则的概括和发挥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是对社会公民的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的强调和要求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概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精髓,是艰苦奋斗精神的发扬和光大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客观要求

      1.社会主义荣辱观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做了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是人们选择行为、评价善恶的普遍标准,也是衡量社会道德与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
      2.社会主义荣辱观指明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方向。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本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系统总结,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导向作用。
      3.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社会风尚主要指一个时期、一定范围内,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的价值取向、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社会风尚同荣辱观紧密相连,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一个社会有什么样的荣辱观,也必然有什么样的社会风尚;反过来,一个社会有什么样的社会风尚,生活于其中的人们也就可能形成什么样的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革命道德同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道德要求紧密结合起来,提炼和概括出八个方面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既有先进性的导向,又有广泛性的要求,覆盖了各个利益群体,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思想道德基础。

(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1.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能够增强人们的道德荣誉感和道德判断力。

       2.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3.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能够使社会成员自觉内化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强化道德自律意识,坚定道德意志和信念,明荣知耻、扬荣弃耻、提升人格、敦化风气,推动维系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和道德风尚的形成。

本章小结:

       在这一章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道德的起源及其历史发展,了解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的深刻内涵,探讨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问题。通过学习,同学们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有了更深的理解,对《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大学生与诚信道德等问题也有了具体的把握。通过本章的学习,同学们认识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要性。当代大学生要秉承优良道德传统,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道德修养,为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业:

1.道德的本质、功能和作用是什么?

       2.怎样理解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

       3.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表现在那些方面?弘扬这些道德传统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什么重要意义?

4.联系实际谈一谈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

5.怎样认识和实践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

6.谈谈当代大学生怎样树立诚信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