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教学案例

发布时间:2017-07-01 15:21:24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案例一 一位年轻的警察

        在一次追捕行动中,有一位年轻的警察被歹徒用冲锋枪射中左眼和右腿膝盖。3个月后,当他从医院里出来时,完全变了样:一个曾经高大魁梧、双目炯炯有神的英俊小伙子,成为一个又跛又瞎的残疾人。

    鉴于他的功绩,纽约市政府和其他一些社会组织授予他许多勋章和锦旗。一位记者采访他,问道:“你以后将如何面对所遭受到的厄运呢?”这位警察说:“我只知道歹徒现在还没有被抓获,我要亲手抓住他!”从那以后,他不顾别人的劝阻,参与了抓捕那个歹徒的行动。他几乎跑遍了整个美国,甚至有一次为了一个微不足道的线索,独自一人乘飞机去了欧洲。

        许多年后,那个歹徒终于被抓获了,那个年轻的警察在抓捕中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在庆功会上,他再次成为英雄,许多媒体报道了他的事迹,称赞他是最勇敢、最坚强的人。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之后不久,他却在卧室里割腕自杀了。在他的遗书中,人们读到了关于他自杀的原因:“这些年来,让我活下来的信念就是抓住凶手……现在,伤害我的凶手被判刑了,我的仇恨被化解,生存的信念也随之消失了。面对自己的伤残,我从来没有这样绝望过……”

问题:你认为什么样的信念可以成为持久的人生动力?

 

案例二  本世纪初发生了令人震惊的物理学家自杀事件

        1895年以前,科学界一直认为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是原子,如果宇宙是一座大厦,原子就是建造这座大厦的最小单位——宇宙之砖。当时许多物理学家笃信这个理论。然而,科学上的一系列发现,很快将物理学界流行的观点打破。1895年X射线的发现,1897年电子的发现,1898年居里夫妇的发现。到20世纪初,科学家们查明,原子不是最小单位,原子之中还有原子核,周围还有电子。这些新的发现,用原子论的观点是无法解释的,原来笃信原子论的科学家陷入彷徨、苦闷之中,其中奥地利物理学家玻尔曼等因为无法改变自己的信念,走了集体自杀的道路。

案例三  救生的信念。

        一场突然而至的沙暴,让一位独自穿行大漠的旅者迷失了方向,更可怕的是装干粮和水的背包都不见了。翻遍所有的衣袋,他只找到一只泛青的苹果。“哦,我还有一只苹果。”他惊喜地喊道。他攥着那只苹果,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大漠里寻找着出路。整整一个昼夜过去了,他仍未走出空阔的大漠。饥饿、干渴、疲惫却一起涌上来,望着茫茫无际的沙漠,有好几次他都觉得自己快要支撑不住了,可是看一眼手里的苹果,他抿抿干裂的嘴唇,陡然又添了些许力量。
       顶着炎炎烈日,他已数不清摔了多少跟头了,只是每一次他都挣扎着爬起来,踉跄着一点点往前挪,他心中不停默念着:“我还有一只苹果,我还有一只苹果……”
        三天以后,他终于走出了大漠。那只他始终未曾咬过一口的青苹果,已干巴得不成样子,他还宝贝似的拿在手中,久久凝视着。强烈的生之信念和希望把他拉出了死亡的边缘。

 

案例四  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比塞尔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个小村庄,它靠在一块1.5平方公里的绿洲旁。从这儿走出沙漠,一般需要三昼夜的时间,可是在肯·莱文l926年发现它之前,这儿的人没有一个走出过大沙漠。据说不是他们不愿意离开这块贫瘠的地方,而是尝试过很多次都没有走出去。

        肯·莱文作为英国皇家学院的院士,当然不相信这种说法。他用手语向这儿的人问其原因,结果每个人的回答都是一样的:从这儿无论向哪个方向走,最后都还要转回到这个地方来。为了证实这种说法的真伪,他作了一次试验,从比塞尔村向北走,结果三天半就走了出来。

        比塞尔人为什么走不出来呢?肯·莱文非常纳闷。于是,他雇了一个比塞尔人,让他带路,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们准备了能用半个月的水,牵上两匹骆驼,肯·莱文收起指南针等设备,只拄着一根木棍跟在后面。

        几天过去了,他们走了大约800英里的路程。第11天的早晨,一块绿洲出现在眼前,他们果然又回到了比塞尔。这一次,肯·莱文终于明白了:比塞尔人之所以走不出大漠,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认识北极星。在一望无际的沙漠里,一个人如果凭着感觉往前走,他会走出许许多多、大小不一的圆圈,最后的足迹十有八九是一把卷尺的形状。比塞尔村处在浩瀚的沙漠中间,方圆上千公里,没有指南针,想走出沙漠,确实是不可能的。肯·莱文在离开比塞尔时,带了一个叫阿古特尔的青年,这个青年就是上次和他合作的人。他告诉这个汉子,只要你白天休息,夜晚朝着北面那颗最亮的星星走,就能走出沙漠。阿古特尔照着去做,三天之后,果然来到了沙漠的边缘。

        现在,比塞尔已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颗明珠,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旅游者来到这儿。阿古特尔因此成为比塞尔的开拓者,他的铜像竖在小城的中央。铜像的底座上刻着一行字: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案例五  毛泽东的少年立志
    1910年,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要他去做生意,毛泽东却立志走出韶山冲继续求学。经过自己的力争和亲友、老师们的一致劝说,父亲才答应他的要求。
    在离家赴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求学前夕,毛泽东提笔写了一首《赠父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这就是: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首诗是少年毛泽东走出乡关、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

 

案例六  保尔·柯察金和比尔·盖茨是都是英雄

        电视连续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播出后,曾在社会上引发强烈反响,青年中重新掀起了“保尔热”。但时下青年在传统理想教育中已不再仅仅扮演被动接受的角色,他们更多地将传统的时代英雄与现代社会中被人们推崇的风云人物相比较,希望从看似冲突的两类人物中找出共同点,拓展自己的思考空间,获得更多的人生启示。比尔·盖茨便是一个与保尔有着巨大精神反差却又能同时被中国青年认可的时代英雄。他们一个是战士,以牺牲精神和无私奉献而名垂青史;一个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杰出人物,为自己挣得财富和名声的同时,大大地影响和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讨论]为什么保尔和盖茨在今天能够同时成为当代中国青年钦佩不已的理想楷模?

        [教师分析]  保尔和盖茨虽然生活的时代不同,意识形态迥异,但他们都在激情飞扬的青春年代,用才智与勇气书写了大写的人生,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身处大变革的时代,能够凭借敏锐的头脑和知识,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确立远大的志向和崇高的理想,并通过努力使之得到圆满的实现。一个以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理想主义的壮丽诗篇,一个以非凡的远见和卓越的创造力,将人类无界限沟通的理想借助高科技手段奇迹般展现于世界。正是他们高远的志向及其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赢得了当代中国青年的崇敬和爱戴,成为了青年们的楷模。

    案例七  作品欣赏     理    想〔诗〕  作者:流沙河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

        离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

        理想是珍珠,一颗缀联着一颗;贯古今,串未来,莹莹光无尽;

        美丽的珍珠链,历史的脊梁骨;古照今,今照古,先辈照子孙。

 

        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

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与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

        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

        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理想使你头白依然天真。

        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

        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

        而更多地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的欢笑,欢笑里的酸辛。 

        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

        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有理想者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世界上总有人抛弃了理想,理想却从来不抛弃任何人,

        给罪人新生,理想是还魂的仙草;唤浪子回头,理想是慈爱的母亲。

        理想被玷污了,不必怨恨,那是妖魔在考验你的坚贞;

        理想被扒窃了,不必哭泣;快去找回来,以后要当心。

        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可厌地夸耀着当年的功勋;

        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终身,可笑地诅咒着眼前的环境。

 

        理想开花,桃李要结果;理想抽芽,榆扬必有浓阴;

        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案例八  高放:美国中学生学习《共产党宣言》

        高放(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老师说:“我的孙子在美国念高中。毕业时学校给每人发了本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要求每个学生写一篇论文。我的孙子知道我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就从美国到中国找我。我看这本美国印的《共产党宣言》很精美,注释也很全面。我的感觉是美国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比我们好。连中学生都学习《共产党宣言》。”

案例九  英国公布民意调查结果马克思成为本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

        英国广播公司1999年在国际互联网上以“谁是本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为题作了一项民意调查。这项调查的结果,共产主义理论的创立者、德国人卡尔·马克思在众多候选人中名列榜首。

        1818年出生于德国的卡尔·马克思是19世纪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曾先后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进行过革命活动。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创立了阶级斗争的理论,并号召无产者行动起来与统治阶级作斗争,以实现人人平等的共产主义。马克思其他有影响的著作还有《资本论》。挪威网民托里森称马克思是现代政治学之父。美国网民卡波尔认为,马克思最为精确地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运作机制,对人们了解19世纪和20世纪的世界同样有效。

案例十  在挫折和逆境中成才

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的坎坷经历————

        1832年:失业。

        1833年:经商失败。

        1834年:选上州参议员。

        1835年:爱人死亡。

        1836年:精神失常。

        1838年:发表演说失败。

        1843年:角逐国会议员提名失败。

        1846年:当选国会议员。

        1848年:未被再度提名。

        1849年:想专任地方官失败。

        1854年:竞选参议员失败。

        1856年:角逐副总统提名失败。

        1858年:竞选参议员失败。               

        1860年:当选总统。

 

 

案例十一  厦门远华案中赵克明的堕落  

        赵克明是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的高材生,犯罪前是原厦门市副市长,分管土地和城建,是握有土地批租权的“土地爷”,整天被房地产商们巴结奉迎,要风有风,要雨有雨,“牛”气得很。谁都想不到平素里道貌岸然的赵副市长,有个最大的爱好就是好色。赖昌星在费了一番功夫将他的底细摸清后,投其所好,找到了摆平这位“土地爷”的突破口。面对赖昌星糖衣炮弹的进攻,“土地爷”赵克明的“牛”气全没了踪影,并一步步走向了堕落,他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赖昌星走私犯罪集团开发房地产大开绿灯,成为赖昌星庞大关系网中的重要一员。

案例十二   牛顿的转变

        牛顿是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经典物理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者。牛顿在科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在力学上提出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在光学上作出了白光是由七色光组成的判决实验,发现并解释“牛顿环”的干涉现象,创制了反射望远镜并提出光的微粒说;在数学上发现了微积分运算方法和无限级数理论,等等。他的最重要的科学著作是:1687年初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简称《原理》),1704年初版的《光学》,尤其是《原理》一书,几百年来颇受推崇。但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他的后半生,竟用了25年的时间致力于对神学的研究,他否定哲学的指导作用,虔诚地相信上帝,埋头于写以神学为题材的著作。当他遇到难以解释的天体运动时,竟提出了“神的第一推动力”的谬论,结果当然是徒劳的,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光。这个教训可以说是非常深刻。  我们认识了信念的这个执著性特点,必须正确地对待信念。一旦发现自己的信念与客观情况是相矛盾的,就要自觉地去校正。抱住错误的信念不放,只会处处碰壁。

 

案例十三    陈果的悲剧  

        陈果是中央音乐学院的一名在读学生,学习好,也遵守纪律,在大家眼里是一名好学生。1999年学校的领导老师发现她练“法轮功”后多次努力,想把她从“法轮功”的圈子里拉回来,她也曾有过转化,表示不再参加“法轮功”的活动。可是2000年寒假回到家里受其母亲影响,又出现了反复,2001年1月23日,在天安门广场和其母亲一道自焚,以求所谓的“升入天国”,走向“圆满”,被烧成重伤。陈果事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请同学们说一说:一个大学生何以会成为李洪志歪理邪说的忠实信徒,以至于走上自焚的道路?  

[教师总结]才女自毁成为“法轮功”的殉葬品绝非偶然,它暴露出陈果在理想信念问题上的空虚与迷惘。

 

案例十四  你要一双鞋子,给你一双袜子(李丹崖)  

        圣诞节前夕,已经晚上十一点多了,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稀疏了许多,偶尔还有匆匆忙忙往家赶的人,穿行在霓虹灯俯视下浓浓的节日氛围里。新的一年又要来了。  “感谢上帝,今天的生意真不错!”忙碌了一天的史密斯夫妇送走了最后一位来鞋店里购物的顾客后由衷的感叹道。透过通明的灯火,可以清晰地看到夫妻二人眉宇间那锁不住的感动与喜悦。  是该打烊的时间了,史密斯夫人开始熟练地做着店内的清扫工作,史密斯先生则走到门口,准备去搬早晨卸下的门板。他突然在一个盛放着各式鞋子的玻璃窗前停了下来——透过玻璃,他发现了一双孩子的眼睛。  史密斯先生急忙走过去看个仔细:这是一个捡煤屑的穷小子,约摸八九岁光景,衣衫褴褛且很单薄,冻得通红的脚上穿着一双极不合适的大鞋子,满是煤灰的鞋子早已“千疮百孔”。

        他看到史密斯先生走近自己,目光便从橱窗里做工精美的鞋子上移开,盯着这位鞋店老板,眼睛里包含着一种莫名的希冀。  史密斯先生俯下身来和蔼的搭讪道:“圣诞快乐,我亲爱的孩子,请问我能帮你什么忙吗?”  男孩并不做声,眼盯又开始转向橱窗里擦拭锃亮的鞋子。好半天才应道:“我在祁求上帝赐给我一双合适的鞋子。先生,您能帮我把这个愿望转告给他吗?我会感谢您的!” 正在收拾东西的史密斯夫人这时也走了过来,它先是把这个孩子上下打量了一番,然后把丈夫拉到一边说:“这孩子满可怜的,还是答应他的要求吧!”史密斯先生摇了摇头,不以为然地说:“不,它需要的不是一双鞋子,亲爱的,请你把橱柜里最好的棉袜拿来一双,然后再端来一盆水好吗?”史密斯夫人满脸疑惑地走了。  史密斯先生很快回到孩子身边,告诉男孩说:“恭喜你, 孩子,我已经把你的想法告诉了上帝,马上就会有答案了。”孩子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水端来了,史密斯先生搬了一张小凳子示意孩子坐下,然后脱去男孩脚上那双布满尘垢的鞋子,把男孩冻得发紫的双脚放进温水里,揉搓着,并语重心长地说:“孩子呀,真对不起,你要一双鞋子的要求,上帝没有答应你,他说,不应给你一双鞋子,而应给你一双袜子。”男孩脸上的笑容突然僵住了,失望的眼睛盛满不解。  史密斯先生急忙补充道:“别急,孩子,你听我把话说明白,我们每个人都会对心中的上帝有所祈求,但是,它不可能给予我们现成的好事,就像在我们生命的果园里,每个人都追求果实累累,但是上帝只能给我们一粒种子,只有把这粒种子播进土壤里,精心去呵护,它才能开出美丽的花朵,到了秋天才能收获丰硕的果实;也就像每个人都追求宝藏,但是上帝只能给我们一把铁锹或一张藏宝图,要想获得真正的宝藏还需要我们亲自去挖掘。关键是坚信自己能办到,自信了,前途才会一片光明啊!就拿我来说吧,我在小时候也曾祈求上帝赐与我一家鞋店,可上帝只给了我一套做鞋的工具,但我始终相信拿着这套工具并好好利用它,就能获得一切。

        二十年过去了,我做过擦鞋童、学徒、修鞋匠、皮鞋设计师„„现在,我不仅拥有了这条大街上最豪华的鞋店,而且拥有了一个美丽的妻子和幸福的家庭。孩子,你也是一样,只要你拿着这双袜子去寻找你梦中的鞋子,义无反顾,永不放弃,那么,肯定有一天,你也会成功的。另外,上帝还让我特别叮嘱你,它给你的东西比任何人都丰厚,只要你不怕失败,不怕付出!”  脚洗好了,男孩若有所悟地从史密斯夫妇手中接过“上帝”赐予他的袜子,像是接住了一份使命,迈出店门。他向前走了几步,又回头望了望这家鞋店,史密斯夫妇正向他挥手:“记住上帝的话,孩子!你会成功的,我们等着你的好消息。”那孩子一边点着头,一边迈着轻快的步子消失在夜的深处。  

        一晃三十年过去了,又是一个圣诞节,年逾古稀的史密斯夫妇一开门,就收到一封陌生人来信,信中写道: 尊敬的先生和夫人:你们还记得三十年前那个圣诞节前夜,那个捡煤屑的小伙子吗?他当时祈求上帝赐予它一双鞋子,但是上帝没有给他鞋子,而是别有用心的送了一番比黄金还贵重的话和一双袜子。正是这样一双袜子激活了他生命的自信和不屈!这样的帮助比任何同情的施舍都重要,给人一双袜子,让他自己去寻找梦中的鞋子,这是你们的伟大智慧。衷心的感谢你们,善良而智慧的先生和夫人,他拿着你们给的袜子已经找到了对他而言最宝贵的鞋子。    我就是那个穷小子。   信末的署名是:亚伯拉罕〃林肯!

 

 

案例十五  科学家中的殉道者    

 

        1、科学家帕利西因说过化石是动物遗体而不是“造物主的游戏”,而被判死刑。    

        2.比利时生理学家维萨留斯,由于出版了《人体结构》,与1564年被迫去圣地--耶路撒冷作忏悔,归途中遇难。   

        3.四世纪,埃及亚历山大城的女子天文学家伊巴蒂研究天体被视为妖术,惨遭杀害。  

        4.赛尔维特在《基督教信仰的复兴》一书中提出血液循环的简介,被火烤了两个多小时后死去。    

        5.坚持哥白尼的“日心说”的布鲁诺,先被投进监狱,后于1600年2月17日在罗马鲜花广场被烧死。    

        6.公元前5世纪,希腊学者帕斯对“万物都是数”的错误命题提出异议,被当作“叛徒”活活抛入大海里。    

        7.18世纪,为证明雷电是大放电现象,俄国里赫曼用绝缘的铁杆向天取电,被雷电击死。    

        8.德国里利塔尔,操纵自制滑翔机,一生进行2000多次试验飞行,1896年8月12日不幸在滑翔中失事殒命。   

        9.被誉为“国宝”的日本野口英世,不顾高龄,亲身道非洲考察“黄热病”,不幸感染此病身亡。    

        10.公元391年,希腊女数学家海帕莉亚,坚持传播科学知识,被暴徒投放火中烧死。  

 

    案例十六  行刑前48小时对话马加爵:没有理想是最大的失败

        2004年6月15日下午,距离马加爵被执行死刑不足48小时,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看守所中,《中国青年报》记者对他进行了独家专访。下面市采访中的一段对话。

        记:你理解的成功的标志是什么?

        马:说不上来,反正也不比别人差。(又想了想)你这样一问,我也觉得自己不怎么成功,没什么特别的。自卑?是某些方面不如人,才会自卑。我没有什么方面特别不如人意,只能算是个普通人。不是成功,也不算是失败嘛,这在于一个人的心态。你认为满足就满足,我认为自己平时挺满足的。     

        记:事情的发生,改变了你的这些想法?     

        马:(立刻有些消沉)肯定改变了,是失败了。我觉得没有理想是最大的失败。这几年没什么追求,就是很失败。     

        记:这个问题可能很大,但每个人必须给出自己的答案,活着才能有意义。你觉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马:(抬起头看着记者)活着的价值为自己是有的,但应该更多的是为别人。以前没去想过这些问题,现在意识到了。  

        记:你有偶像吗?你崇拜什么人?     

        马:(笑)你指周星驰?不是。说崇拜的没有,我比较喜欢的是金庸《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     

        记:喜欢他什么?     

        马:有民族正义感,老实诚实。最重要的是他的锲而不舍。他练功笨,为证明自己行,就不停地练。我缺少他那份锲而不舍的精神。我平时比较懒。    

        记:知道家里人为什么给你起名“加爵”吗?

        马:(笑)名字是我爷爷起的。他那一代还很封建,希望我当官发财。但官和钱不是我的理想。小时候想过当科学家,长大后就没有什么理想了。    

         记:为什么上了大学,有了知识、能力来实现理想时,理想却没了?     

        马:(晃腿,镣铐声响)不知道。理想这个词,可能在初中就消失了。理想很重要,后来不知道为什么,我成为没什么理想的人了。     

        记:你想过大学生也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吗?   

        马:这个问题以前没想过,来看守所后,经常想。我觉得很多大学生的生活是失败的。平时,我与周围的人,浑浑噩噩过日子。学习不怎么努力,也没有想过为社会国家做什么贡献。想到的、关心的都只是自己的那点心事。   我现在觉得一些大学生应该感到惭愧。毕竟,政府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的投入都是很大的。但是,我觉得很多大学生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做贡献、奉献想得少,想到的都只是自己。以前不觉得,现在回想起来,在大学,很多学生没有什么更高的追求。甚至有些人考研,也不是为了什么学术上的贡献,只是为了讨一份生活。

        记:如果把大学生与有社会责任、承担义务、乐于奉献相联系,你觉得这会显得挺高尚吗?     

        马:(果断地)不是高尚。我觉得这很实在。我觉得这样的话,一个人会非常充实。不能用高尚来形容,只能说是信念。有信念的人活着才会快乐。像我以前在大学时,如果找工作不算一种追求的话,就没什么追求了。以前嘻嘻哈哈的不觉得,现在回想起来很失败。     

        记:胸无大志的人,会很容易陷入琐碎小事之中,斤斤计较。

        马:你说得很对。一般人不会在乎这种小事。

        

案例十七  女民权运动领袖——科雷塔  

        在俄亥俄州大学学习钢琴和声乐时,科雷塔·斯科特只是一个单纯的黑人少女,成绩优异,梦想成为一铭古典声乐演唱家,直到偶然遇见比自己小两岁的马丁·路德·金,她的人生有了不同的方向。  金当时正在波士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对她一见钟情,可是科雷塔觉得金相貌平平,也不了解自己,当下婉然拒绝。随着两人交往加深,科雷塔逐渐被金立志实现“人人平等”的高远志向所打动。它握住了金的手,深情地说:“童年时我也是步行上学,校车只载白人小孩,在学校也被欺负。我支持你,消灭这种不平等。”  1953年,两人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在蒙哥马利定居。1955年,马丁·路得·金一举成名,因一为黑人妇女在公共汽车上拒绝给白人让座被逮捕,他组织了著名的罢车运动,最终导致种族隔离制度在南方崩溃,他本人也成为民族运动的领袖人物。  此时的科雷塔也已放弃自己的音乐梦想,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他最喜欢丈夫的那篇《我有一个梦》的演讲:“尽管前途坎坷,我仍有一个梦:所有的人都生来平等„„有一天,在乔治亚州的红色山丘上,从前的奴隶的子孙们和从前的奴隶主的子孙们将能像兄弟般的坐在同一张桌前„„我的四个孩子将生活在不以肤色而以人品来评价的国度!”  但是,实现梦想的旅程,何其危险坎坷!这个家庭因此受到了无数的威胁和恐吓。 在妻子的大力支持下,1964年,马丁·路德·金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1968年4月4日,金在田纳西州的孟菲斯市演讲时,被一名刺客枪杀,不治身亡。  那年,科雷塔41岁,最小的还孩子尚且年幼。在葬礼上,科雷塔抱着孩子,神情哀痛,极力克制着眼泪。之后科雷塔的表现,完全无愧于“民权运动第一夫人”的称号—— 金德遇难让美国上百个城市陷于愤怒和悲痛,暴乱频仍。在金去世后的第四天,科雷塔就领导了5万人参加的游行示威,他从悲痛中振作起来,大力呼吁市民们:  :不要使用暴力!拒绝暴力!这也是金生前的呼吁!“ 在她的呼吁下,骚乱逐渐平息。    第二年,科雷塔又领导了华盛顿大游行,并站在了金原来的位置上。他对人们说:“我会牢记爱人的遗愿,毕生为此奋斗!爱,其实,永远是我们前进的路标!”  虽然被爱人多次背叛,但在残酷的真实面前,科雷塔最终用爱和宽容找到了内心的平静:“没有人是完美的,包括伟大的金,但我一如既往地爱他,会永远和他并肩战斗!” 在金去世的35年里,科雷塔执著的向着丈夫的理想前进,并取得了不菲地成绩:1969年,科雷塔成立了非暴力社会改革中心,作为对抗饥饿、失业、投票权歧视和种族主义的基地。1981年,科雷塔筹集到800万美元经费,在亚特兰大市成立了金中心博物馆,提供非暴力训练讲座。  2006年初,科雷塔因呼吸衰竭去世。当时万人送别,美国各地为此降半旗致哀。在科雷塔的葬礼上,克林顿曾说:“她不仅是金夫人,也有自己的生活,也曾被伤害,也曾失望,但一直保有仁爱——她是一位真正的女性。  坚持不懈的37年仁爱,让科雷塔从丈夫的光环之下独立出来,更从遭受背叛欺骗的耻辱中解脱出来。圆满了本已残缺地人生,获得了无上的幸福和荣耀。  

 

案例十八  冯如和他的飞机之梦

        冯如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第一个飞机制造专家和飞行家。他出生于农民家庭,12岁开始旅美生活。美国的工业繁荣使他认识到,中国要富强,就必须要有先进工业。他省吃俭用,大量购买机械学书籍刻苦自学,并于几年后开始了发明创造。1904年,俄日帝国主义为争夺中国东北三省爆发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冯如闻后立志为祖国制造飞机,并发誓:“苟无成,毋宁死。”  1906年冯如在美国旧金山,向华侨募集了1000美元资金,与9位华侨青年助手,开始了飞机的研制工作。面对一次次失败和各方面阻力,冯如毅然宣布“飞机不成、誓不回国”。在伟大理想的激励下,经过艰苦设计、研究实践,冯如终于在1909年9月21日驾驶自制的飞机翱翔在奥克兰的上空。它震惊了西方世界,在中国航空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之后,冯如谢绝美国的高薪延聘,回国创办了飞机制造公司,致力于祖国的航空事业。直至1912年8月15日,于一次飞机试飞中因故遇难,年仅29岁。  

讨论:同学们根据冯如的故事,说一说理想和事业成功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教师总结]冯如为祖国制造飞机,实现工业繁荣,这是冯如的个人理想,理想反映了人们不安于现状,变革现实,创造适合于自己更高需要的现实的强烈愿望。这种愿望一旦转化为人们自觉行动的动机,就会成为人们创造新的现实的强大推动力。一个人树立了理想,他就会激发出无穷无尽的力量。在艰难的事业中他有顽强的斗志;在平凡的岗位上他会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冯如的理想之所以说它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从个人角度出发,而且也体现着国家、集体和社会的利益,是社会理想的一个缩影。让世界人民看到了中国的未来和希望。  

 

案例十九  司马光与扬乐

        我国宋代的伟大史学家司马光,立志完成绝代之作《资治通鉴》。为了能抓紧时间多读些书,他为自己设计了一套特制木板床和圆木枕头。这个枕头又圆又硬,只要一翻身,头就会撞到硬床板上、就会惊醒。司马光称它为“警枕”。虽然吃了苦头,但不至贪睡,赢得了读书时间。即使是蒙冤入狱、受到了极大的污辱和打击时,也挥笔不辍,终于在有生之年完成了这一巨著。   杨乐是当代数学家,在中学读书时发现数学书中的定理,尽是以外国人的名字命名的,于是他定下志向,要把现代中国人的名字写进数学教科书中,由于他孜孜不倦的潜心钻研,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宏愿。

 

案例二十   盛宣怀:亦官亦商者的责任

        晚清继胡雪岩之后另一个富可敌国的富商巨贾就是盛宣怀了。如果说二人有哪点不同,最明显的地方莫过于胡成了失败者,而盛自始至终都是个成功的商人。他几乎总揽了关系中国经济命脉得多家洋务企业,以至于当时声名卓著的绅商,全国性慈善活动家经元善,称盛宣怀为“一只手捞十六颗夜明珠”。“一手官印,一手算盘,亦官亦商,左右逢源”的盛宣怀办洋务三十余年,电报、轮船、矿业、银行皆运行于其掌中,几乎独揽东南利权。尽管他的家产在民国年间清理时,不如胡雪岩的多,但其造就的伟业,远远超过了胡雪岩。 李鸿章曾说盛宣怀的野心是“办大事”、“坐高官”。1870年盛入李鸿章门下,任行营内文案兼营务处会办等职。不久,跟随李鸿章从事洋务。此后,在李鸿章的关照下,盛宣怀可谓步步得发。从1872年被委为会办,参加创办轮船招商局起,1885年升任该局督办,之后,除1902年至1908年一段时间外,他始终控制该局,并为大股东,历任官职包括:湖北开采煤铁督办;中国电报局总办;上海华盛纺织总厂督办;天津河间兵备道;天津海关道;以督办身份接办张之洞创办的官办汉阳铁厂和大冶铁矿、萍乡煤矿;督办中国铁路总公司;创办中国通商银行;授工部左侍郎、会办商约大臣;授邮传部尚书,旋改邮传部大臣;等等。 除了做官,盛宣怀更大的贡献在于其首创精神。有学者统计,盛宣怀是当之无愧的近代“第一人”,他创办的第一包括:第一家民用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第一家电信企业——中国电报局;第一家内河小火轮航运公司——山东内河小火轮航运公;第一批现代大学——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和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第一条南北交通大动脉——芦汉干线铁路;第一家近代股份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第一个正规的高等师范学堂——南洋公学开办的师范学院;第一家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中国红十字会第一任会长。  观其一生,可以说:无盛宣怀,就无洋务运动后期的成就。             

        责任之一:富民与分洋商之利  令国家致富而不是个人致富,是盛宣怀的终极目的。如果不是这个动力,盛宣怀也就是一守财奴而已。恰恰是立志高远,使他能够利用国家资源为国谋利。

        盛宣怀并不具有多少经济学常识,但是,凭借其在晚清官场奋斗的经历和过人的悟性,他明白了如果纯粹由官僚办企业或者官僚管理企业,其效率必然低下,无法与外商竞争.因此,在19世纪70年代开始帮助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时,他便坚持了商办为主(即扶持民用工业企业)的目标.他认为“筹国计必先顾商情”,“试办之初必先为商人设身处地”,富民才能强国。这在当时简直是个了不起的认识和举措。  在洋商的渗透和垄断下,中国民族经济面临着极大的危机。极力推动中国民用工业企业的发展,夺回民族经济发展的主导权,是盛宣怀和当时洋务活动家的共识。  盛宣怀深感自身责任重大,他以极大的勇气承担这份责任:“今人与古人尚不敢相让,何夷狄之智足多哉。”从筹办中国的第一家现代银行(通商银行)到维护中国电线铺设的权利,无不反映了盛宣怀匹夫有责的责任。  盛宣怀作为官方的代表,把利益的基础建立在国家和商人双赢的考虑上,承担了一个亦商亦官者应有的责任。为财而不唯财,为官而不唯官,可谓盛宣怀对当代人的深刻启示。

 

案例二十一  王选:我一生中的八个重要抉择  

        王选,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北大方正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科技顾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科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作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发明者,他推动了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被称为“当代毕升”;王选同志,因病于2006年2月13日11时03分在北京逝世,享年70岁。

         我的第一个抉择,是在大学二年级。1954年我进入北京大学的数学力学系,当时北大非常好,教我基础课的老师都是非常优秀的老师,因此我受到很好的培养。这第一步很好的数学基础令我终生受益。  我们到了二年级的下学期分专业。那时候有数学专业、力学专业、还有计算数学——刚刚建立的一个专业,是同计算机关联的,好的学生当时都报到数学专业去了,觉得计算数学这个专业跟计算机打交道没有意思,很枯燥。我一生中第一个重要抉择,是选择了计算数学,又正好赶上了计算机迅速发展的年代,这时我一生中的幸运,这个幸运跟我当初的选择有关。 为什么当初选这个方向呢?我觉得我这个抉择的一个重要的核心的想法是:一个人一定要把他的事业、他的前途,跟国家的前途放在一起,这是非常重要的。我当时选择这个方向,就是看到国家未来非常需要这个。我看到“十二年科学规划”里,周恩来总理讲了未来几个重点的领域,包括计算机技术,我看了以后非常高兴,觉得把自己跟国家最需要的这些事业结合在一起,是选择了正确的道路。这是我一生中第一个诀择,选择了计算数学这个方向。

 

案例二十二  吉耶曼的研究

        美国科学家吉耶曼曾领导一个科研小组进行下丘脑激素研究。花了14年的时间,还没有找到这种难以捉摸的激索。有些老科学家甚至断言,这种研究将以失败而告终。但吉耶曼并未因此而灰心气馁,他以非凡的毅力承受着无数次的失败,舍命扑在科学研究上。前后1635年,解剖了27万只羊脑才终于提取出微乎其微的1毫克促甲状腺释放因子的样品。1977年,吉耶曼因此成果而荣获了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大科学家阿基米德热衷于几何学研究,他与几何形影不离,常常忘了他的酒和菜。人们把他称作欧几里德的“精神上的孙子”(阿基米德是卡农的学生,而卡农又是欧几里德的学生)。他对纯精神领域的研究,以至使他在罗马人进攻了他的故乡叙古拉城时,他还在市场里安然静坐,在沙土上画圆圈,计算着某些深奥的数学问题。当一个喝得醉醺醺的罗马士兵提刀向他奔来时,他只吃了一惊,并说道:“我的朋友,在你杀我以前,让我画完这个圈圈吧。”但这个士兵并未理睬他,一刀便砍了下去。这位科学家临死时还说:“啊,好吧!你们夺去了我的身体,可是我将带走我的心。”

 

案例二十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民足,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坐,对曰:“异乎二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凤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案例二十四   从小确立目标      

        法国著名物理学家纪尧姆,在他11岁时,母亲带他到国际度量衡局去参观。讲解员在讲解标准器如何精确、如何稳定以后,小纪尧姆却严肃地说:“在任何情况下,这公尺总是这么长吗?千百年来,这标准米尺连一丝一毫的变化也没有吗?”这些问题连讲解员也回答不出来。从此,小纪尧姆就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一直到大学毕业之后,纪尧姆如痴如醉地整天忙碌在仪器旁。为了找到一种在外界温度下变化极小的物质,他甚至把心爱的结婚戒指也投进炉中融化了。经过几年的辛勤努力,他终于成功地研究出两种可作为标准量器材料的宝贵合金,为国际度量衡局解决了长期悬而未决的难题,从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可见,人生目标对一个人的事业成功、人生价值有重大影响。

 

案例二十五 放弃繁华的都市生活

        华中农业大学本科毕业生徐本禹放弃繁华的都市生活和攻读研究生的机会,志愿到偏僻荒凉的贵州山区支教。有人认为,徐本禹志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工作,可以充分体现他的人生价值;也有人认为,徐本禹如果继续读研深造,可以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此举得不偿失。你如何看待这件事情?

 

案例二十六  平民总理温家宝  

        2003年3月16日,如人们所意料的那样,温家宝在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国务院总理。有人说温家宝的使命是在平衡各种政治经济目标的过程当中谋求国家的发展长和进步。2003年3月18日,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中外记者。“大家普遍认为我是一个温和的人。但同时我又是一个有信念、有主见、敢负责的人。”“全国2500多个县(区),我跑遍了1800多个。这使我更深地理解国情和人民的状况,深知人民的期待。我决不辜负人民的期待……”    在整个记者招待会上,这位一向为人谦和的总理始终是脸带微笑,并不时伸出右手食指或手掌,以强化他的语气,在镁光灯不断闪烁中,在其微笑背后,温家宝展现给全国人民的是其近40年在中国大地上的奔走。    可以说温总理所展示给我们的是他一贯的作风。1998年那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既考验着中国 ,也考验着温家宝。他时任全国抗旱防汛小组组长,不仅陪同江泽民、朱镕基在各地考察,而且自己单独视察九江有7次之多。单单1998年抗洪,他在短短3个月内5次赴九江一线,与九江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8年约31日,温家宝在九江召开三省领导座谈部署防洪工作。一位官员还清晰地记得温家宝讲话时语气平和,不紧不慢,但逻辑分析能力强,句句入情入理,深沉凝重,令人难忘。在谈及这些年围垦、滥伐之风时,温家宝借用了《黑格尔辩证法》里一句名言:“当人们欢呼对自然的胜利时,也就是自然对人类惩罚的开始。”意味深长的话还出现在后来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典礼上,温家宝引用恩格斯一段名言警醒参加开工典礼的诸多官员:“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因此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梦想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应用自然规律。”    1998年7月4日,温家宝陪同朱镕基到九江视察灾情。当时鄱阳赋税开始超过历史最高水位,一抵九江,两人即驱车前往重灾区得安县乌石门村和石桥村,探望灾民。5日,两人又马不停蹄,乘船巡查市区防洪堤,冒雨探望防堤的武警官兵,为众人打气。7月29日,温家宝代表朱镕基,第三次到九江,冒雨视察永修县郭东大堤和九江县永安大堤。温家宝自己打雨伞,踏着泥泞路面,步行近10公里,察看大堤险情,慰问守堤军民,还不时停下来与水利专家和地方干部研究抢险抗洪方案。8月4日,九江县江洲镇溃堤。事后,温家宝来到江洲镇最基层视察,和灾民话冷暖、唠家常,和大伙一起谋划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规划。8月7日,长江干堤决,九江危在旦夕。正在湖北指导防洪的国家防汛抗旱指挥部总指挥温家宝截获消息后,立即致电九江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询问灾情,直奔大堤决口处,亲自指挥堵口大战。    

        1998年夏天的长江抗洪,让人充分看到了温家宝的风采。当时湖北武汉汛情告急,而且荆江已超过国务院“钦定”的分洪争取水位,舆论继续要求炸毁荆江大堤,分洪以保武汉三镇。当时的难以抉择,是因为如果决定炸堤分洪争取水位,意味着广大900平方公里的公安县将转化为泽国,40万人无家可归,将造成150亿人民币的损失。但是,如果不炸堤分洪,万一决口,武汉三镇将被淹没,损失非千亿元所计算。温家宝在快速听取水利专家所掌握的数据以及分析与讨论意见后,立挺行政官员的主张,决定不炸大堤,并固守大堤。   

        2000年山东大旱,国务院原本打算拍出水利部官员视察,但随着山东旱情的不断加重,最终温家宝亲自赴鲁。山东民政厅就基建在初刘其顺处长对温家宝印象尤其深刻,他清楚地记得,温家宝到受灾最严重的聊城等地考察了两天,于9月26日召集山东有关领导进行研究,并当场表示:3000万元用于水利工程建设,3000万元用以解决人畜饮水问题;从黄河中上游龙羊峡、刘家峡等水库陆续向山东调拨15亿立方米黄河水。最终在温家宝的正确指挥下圆满地解决了所有的问题。    

        2003年,温家宝刚刚当选国务院总理既遭遇了防止“非典”这场硬仗。以下是温家宝在这段时间的“时间表”:4月6日,温家宝率吴仪等国务院领导来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他指出:政府要保护民众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将防止“非典”作为各级政府的一件大事,并要求每天向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疫情。4月11日,温家宝总理主持会议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对经济形势和“非典”防治工作的意见建议。4月12日,温家宝总理和吴仪、刘淇等领导专程到救治“非典”病人最多的北京佑安医院看完医务人员,高度赞扬白衣战士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和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4月13日,温家宝总理朱治召开全国“非典”防治工作会议,各省市区的领导、各部部长以及黄菊、吴仪、回良玉副总理和多位国务委员与会。会议部署了下一步防治“非典”的六大措施。尤为引人注目的事,温家宝总理坦言:“非典”对中国旅游、交通、商贸和对外交往等活动造成的影响是难以避免的。但温家宝又说,我们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不必计较一时的得失,只要我们做好工作,局面很快就会改观。在主席、总理的高度重视下,中国的防治“非典”之役,取得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