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7-04 14:51:40 作者:艾力发 来源:职业教育研究所 浏览次数:
6.学风是一所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的根本所在,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气质,是一所大学的立校之本。学风是一所大学中治学、读书、做人的风气。这种风气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事,一种良好的学风的形成需要大力倡导,也需要大学中的教师、学生还有机关工作人员共同的努力。
大学的学风有着许多共性的东西,对于大学来说,求真、求知、求善的道德感,勇于为社会贡献心力的责任感,是其根本的品格,其中有理想主义的光芒在闪耀。
老师与学生是大学学风建设的主体。……老师应该是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而学生学习的任务则不仅要获取知识,而且还要创造性地传递知识的火炬。师生间学术薪火的传承,并不仅仅在知识的层面,我们更要强调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求真、求知的道德感和责任感的传承,这种传承,正是大学学风形成并且世代相传的一个基础。
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中教授学风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一所大学学风的优劣。换句话说,一所大学的学风正是靠着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学者积累起来。一所大学要有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首先要求大学中的教师要有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
对于一个学者而言,学术应该是他们毕生的追求,他们要有一种为了真理而献身的勇气和信念。不作假,不抄袭,只是他作为一个学者的道德底线。这就像我们要求一个文明人不能随地吐痰一样。学术的核心价值是创新,是发明,是发现,是发展。
看一个老师学风是否正,我想至少有一条标准是必须要拿来衡量的,就是他对待学生的态度。作为大学教师,教书是他的天职,一个在学术上有成就的学者,必须同时也是一个好的老师,因为严谨的学风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的,在教学上马马虎虎的老师,肯定不是一个合格的学者。是老师,就应该满腔热忱地对待学生,去传道、授业、解惑、这是无条件的,没有商量余地的。
——摘自黄达人 《大学的观念与实践》
[注]黄达人(1945—),1992年至1998年任浙江大学副校长,1999年8月至2010年12月任中山大学校长。
7.学科建设是大学发展的生命线。学科建设是学校建设的核心和龙头,是大学发展的制高点,是衡量一所大学学术水平和知名度的重要标志。可以说,世界一流大学都是从学科建设开始形成优势的,没有一流的学科就没有一流的大学。大凡世界一流大学,都拥有一批一流水平的学科,显著特征就是学科门类齐全,基础学科强大,交叉和跨学科多,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与综合,并且重视基础学科的发展及他们对应用学科的重要作用。
学科建设是大学发展的生命线。只有狠抓学科建设,建设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学科,造就一批站在世界学科发展前沿的学术大师,取得一批重大的理论和高新技术研究成果,培养一大批高质量的人才,我们的大学才可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一流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
笔者注:黄达人先生虽然谈的是综合性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问题,仿佛距离我们高职院校很遥远,但是,先生的观点对我们启发很大:对于我们高职高专院校而言,我们不可能建设一流的学科,但一定要下大力气建设一流的专业。唯有这样,我们的学院才有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