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

发布时间:2017-07-04 17:38:24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为实现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我院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现就我院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提出以下意见,请各系参照执行。

一、基本原则

1.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编制人才培养方案要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工作,了解分析经济建设与产业结构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关注职业技术发展趋势,掌握职业人才需求变化的特点,使人才培养方案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正确处理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与教学工作相对稳定的关系。

2.以时代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

        编制人才培养方案要以时代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全力探索和实现职业岗位要求与人才培养方案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式,“系统的基础知识培养”与“系统的动手能力培养”双线并重,突出人才培养过程的实践性和开放性,着重掌握实训、实习两个关键环节,凸显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社会服务的要求。

    3.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

       编制人才培养方案要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正确处理好德育、智育和体育的关系,要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关系,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要求

1.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做到:目标定位准确,课程体系科学,课程设置合理,能力培养突出,实施步骤清晰,措施方法有效,可操作性强,校企合作深入,工学结合扎实。

2.行文规范,语言朴素,表达准确,论述严谨。

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与编制说明

1.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以专业领域内的职业(岗位群)面向为基础,进行广泛、深入、务实、求是的人才需求调查和研究工作,准确把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最大限度地与社会人才培养要求相吻合。

(1)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应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使其具有适应就业需要的专业技能,促进其能够可持续发展,提高其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各专业应根据我国特别是白城市现阶段经济状况和产业结构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科学地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使专业人才培养既达到就业岗位职业要求,又具有可持续职业发展潜力。要坚持“系统的基础知识培养”与“系统的动手能力培养”双线并重的原则,确定培养目标时,使学生既有出口时的岗位适应能力,又有起码3-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可持续适应和发展潜力,为学生未来发展打好基础。

       具体表达方式要详略得当,包括面向岗位群、职业领域、工作范畴、职业能力等方面,举例如下:(只限举例)

例:本专业主要面向X、X、X等岗位,能在XXX领域(或企事业)从事XXX等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精湛的专业技能、较强的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与适应能力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规格是对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概括和说明。知识要求注重合理性、逻辑性、系统性;能力要求注重针对性、应用性、职业性;素质要求注重社会适应性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2.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从相关职业分析入手,根据职业情境和职业能力同一性原则,采用工作过程的描述方式,对实际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形成典型工作任务,获得本专业职业领域的相关技能。

3.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按照“系统的基础知识培养”和“系统的动手能力培养”双线并重的原则,以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为前提,以能力发展为本位,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坚持科学性、情境性、人本性,进行课程体系重构,形成工学结合的以工作过程为向导,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结构是对课程体系进行科学归纳和汇总,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课程作用进行架构: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综合素质课程三部分。

(1)强调基础平台的搭建,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加强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对原有课程目标重新定位,重点解决好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

公共基础课程包括大学英语、体育与健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计算机操作基础、职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等课程,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深厚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2)以课程为主导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技能培养,强调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必须在充分地分析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基础上,按照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理念,深化专业课程改革,开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理论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较强的职业工作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夯实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打通学生专业壁垒,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专业实践课程包括认识实习、课程设计(或综合实践项目)、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顶岗实习等,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以综合素质课程为主体,开发拓展课程体系。

        综合素质课程主要包括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军事训练、健康教育及专业讲座等 。

4.学时安排

(1)周学时安排:周学时原则上最高为26学时,最低为20学时。低年级时可取上限(26学时),高年级时可取下限(20学时)。

(2)学时安排:包括课内总学时、教学活动总学时及理论教学学时、实践教学学时安排。对课内总学时和教学活动总学时实行严格上限控制,建议学时安排如下:三年制专业的课内总学时一般以1600-1800学时为宜,教学活动总学时以2200-2500为宜;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

①课内总学时包括课内理论教学学时和课内实践教学学时。

②课外总学时=∑入学教育、军事训练、顶岗实习、毕业教育、毕业设计(论文)折算标准学时+课外理论教学学时+课外实践教学学时。

③各类学时之间保持下列平衡关系:

* 教学活动总学时=课内总学时+课外总学时

* 课内总学时=课内理论教学学时+课内实践教学学时

* 课内理论教学学时=课堂讲授学时+课堂讨论学时+习题课学时等

* 课内实践教学学时=课内实验学时+课内实训学时+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等

* 理论教学总学时=课内理论教学学时+课外理论教学学时

* 实践教学总学时=课内实践教学学时+∑入学教育、军事训练、实习、毕业教育、职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健康教育及专业讲座、毕业设计(论文)折算标准学时+课外实践教学学时

四、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般程序

(1)认真学习教育部《关于制定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高【2000】2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及其解读,以及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相关理论。全面、准确理解上述文件的内涵,做好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论准备。

(2)深入开展社会调研,加强校企合作,科学确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调动专业教师走访企业,深入开展社会调查和分析工作,根据需要确定调查内容、调查范围、调查方法和调查途径等,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各种调查数据进行深入、准确、可信的分析,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以及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论证工作应由行业(企业)“第三方”参加。

(3)系主任及专业教学工作委员会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草案。

(4)论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草案并形成定稿。

(5)教务处组织校内外人员审议,各系根据审议意见修改定稿后报教务处,教务处再呈报院长办公会议进行审批。

五、验收原则及时间要求

1.验收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实行工作责任明确到人的原则。即各系、相关领导及工作人员,按要求对提交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相关材料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在质量和形式质量严格把关,全权负责,做到责任明确,划分到人。

2.时间要求

(1)各系于每学年第二学期期初,组织相关人员对学院《关于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进行讨论、修订。

(2)一个月后各系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工作计划报教务处。并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文件,调查研究论证,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配置课程,编写课程说明,安排教学学时,编制论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等。

(3)计划批准后一周内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电子文档和打印文稿报教务处。

(4)呈报学院审定。

六、其他

1.各系要高度重视此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严格按照本意见的要求,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工作任务。

2.“订单教育 ”、“合作办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遵循本意见相关要求和标准体例的前提下,课程体系结构和教学内容可以依据订单教育单位及合作办学单位协商原则确定。

3.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例建议(必须为Excel表格形式)

(1)封面:由单位名称(20号宋体字加粗),人才培养方案名称(26号宋体字加粗)、专业名称及代码(22号宋体字加粗)、系别(16号宋体字加粗)、负责人签字(16号宋体字加粗)及时间(16号宋体字加粗)等内容构成。

(2)正文:正文标题为18号宋体字(加粗),正文内容实行最多三级标题即:“一、二、三……”为一级标题标示(14号宋体字加粗);“1.,2.,3., ……”,为二级标题标示(12号宋体字加粗);“(1),(2),(3)……”为三级标题标示(12号宋体字)。

(3)附表1、2:表题为14号宋体字加粗,表格内文字为8号宋体字。

(4)格式要求

页边距:上,下2.5厘米,左、右2.5厘米(附表1可根据需要适当调整页边距,上,下1.5厘米,左、右1.5厘米)。

文字:五号字,宋体,标准字间距,1.5倍行间距。

页码:人才培养方案正文加页码,页面底端居中。

(5)课程代码编码规则:0+两位部门码(见附表)+三位自由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