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 (2011——2015年)

发布时间:2017-07-04 17:37:56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一、引言部分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切实把白城职业技术学院办成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培训基地,结合学院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二、学校“十二五”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精神,突出发展职业教育在服务地方经济、改善民生中的战略地位。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树立战略发展意识,以提升质量为核心,发挥优势、彰显特色。随着白城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园区迅速崛起,经济开发区二次创业的号角也以集结吹响,围绕构建白城新型工业体系,加快发展风电、太阳能等新兴战略产业,农产品加工等优势支柱产业,纺织、汽配等传统产业。因此在相当多的行业中出现了较大的人才缺口,本着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办学宗旨,充分发挥高职教育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针对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充分发挥优势,注重培育特色,积极树立品牌。

三、学校“十二五”学科专业建设的主要目标

(一)专业建设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是学院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学院已经明确定位为吉林省及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此我们将下大力气发展高职教育,弱化中职教育,提升成人教育。力争经过五年努力,形成以工科为主,兼顾经济、管理、师范教育多专业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打造出一个结构合理、布局科学、特色鲜明,能适应学院规模发展的专业框架;构建能够既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又具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办学效益的专业建设体系。  

       紧密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丰富专业内涵,形成主干专业和相关专业互为联系的专业群,扶持特色专业,强化优势专业,发展新兴专业。进一步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途径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高技能素质人才。

(二)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目标

       我院现有高职专业15个,11个专业门类。在“十一五”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十二五”期间拟增加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学前教育、桥梁工程技术等7专业,拟合并专业4个,拟增加专业门类2-3个,拟建校内特色专业4-6个,省内试点专业2-3个,省内特色专业1-2个。并争取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

(三)人才培养规模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十二五”期间,学校拟培养各类学生总数5000人;高职在校生每年均保持在3000人;每年高职招生数为1000人;高职学生总体就业率达85%。

(四)教师队伍建设目标

       面对学院办学层次的提高和办学规模的扩大,首先从师资队伍的建设入手,优先配置优秀师资,培育、选拔专业带头人,走“精品课程,名牌教师”之路,通过培养和学习,尽快提高师资队伍的高职称比、双师比。不断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数量,至“十二五”期间专任教师学历全部达到本科以上;“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达到80%;专兼教师比例达到1:1;外实践兼职教师教学占实践教学70%以上;每个专业引进和培养专业带头人1~2人;培养骨干教师3~4人;打造院级优秀教学团队3~5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2个。

(五)办学条件建设目标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以必须达到技能培养要求为标准,内外并举,优势互补,建立校内、校外实验实训基地,突出实用性、规范性、先进性。“十二五”期间,校内实习(实训)条件将逐步得到改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700万元,生均值达到0.57万元;进一步强化校企深度融合,在现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基础上,拟增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0家,覆盖所开设的所有专业;馆藏图书册数达到16万册,生均册数为53册。

四、学校“十二五”学科专业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地调整和设置专业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 “兴工富市”和“经济开发区二次创业”的关键时期,这既为我院专业的拓展提供了现实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又为我院专业的结构调整明确了方向。学院应根据白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态势和学院总体定位,加速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在依托优势专业的背景下集中精力建设有需求、有发展潜力的专业,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二)完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职业知识面较宽、职业素质高等特点,以此科学的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课程改革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质量。“十二五”期间,我们将继续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深化课程改革。加大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的建设力度,院级优秀课程课程由12门增加到20门,院级精品课程达到6门,力争省级优秀课程达到10门,省级精品课程达到2-3门,以此为契机,将强教材、大纲等方面建设,以点带面,全面提高我院的课程建设水平。

(四)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努力培育办学和专业特色

        针对白城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的实际,继续稳步发展相关专业,并将其做大做强,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的“本土化”。 紧紧围绕做大做强能源、农产品加工两大优势支柱产业,改造提升汽配、医药、纺织等传统产业,结合地方风电基地、粮食生产基地、农副产品加工基地、生态产业基地和区域物流基地这“五大基地”建设——这一经济发展点,我们将在现有专业的基础上,调整布局,突出特色,将我院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打造成紧贴经济发展脉搏,具有地方办学特色,为经济发展输送合格人才的特色专业群。

(五) 建立专业建设的评估与检查制度。

        为了使教学质量监控有明确的规范要求,学院应建立健全包括专业建设管理、教学督导及教学检查、教师队伍建设、实训设施及基地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质量考核、毕业生就业指导等一系列制度,使专业建设的各个项目及各个环节都有规范的制度管理作支撑,做到有制度可依,有规章可循。同时配套相应的激励措施,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

(六)加强学科专业建设领导,加大经费投入

        “十二五”期间,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要强化对专业建设的宏观指导,各系专业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制订本系的专业建设规划,及专业建设实施计划和具体目标。同时我们要加强对专业建设的投入,包括财力、物力投入,特别是专项建设经费的投入和相关政策要求的配套资金投入。每年学校经费预算中的仪器设备费、科研费和师资培训费中安排专项建设经费,2012年为200万,2013年为300万,2014~2016年每年达300万元以上,以保证专业建工作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