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学风建设优秀科学家和团队典范

发布时间:2017-07-01 15:58:54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事例一:

        于鹏翔教授是吉林师范大学满族文化研究学术团队带头人,汉族,男,1954年7月生,吉林东丰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历史学硕士,教授,吉林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会评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审专家,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专家,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特聘研究员。1981年毕业于吉林师范大学(原四平师范学院)政史系,并就职于吉林师范大学历史系;1989年获得东北师范学历史学硕士学位;2004年曾赴德国、法国进行短期学习考察。历任吉林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副主任、历史系主任,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满族文化研究所所长,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满族文化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东北谱牒研究基地主任;兼任民盟吉林省委常委、四平市政协副主席、中国民族史学会理事、吉林省史学会副会长等职。2008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2010年,获“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13年4月15日,因病逝世于工作岗位。2014年,被推选为“吉林省最美人民教师”。

       于鹏翔教授生前是吉林师范大学历史学科负责人,满族文化研究学术团队带头人,在其三十余年的从教与科研工作中,于鹏翔教授躬行实践,勇于探索,带领着团队以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其对事业的热爱与忠诚。

 一、工作实绩

(一) 在教书育人上,于鹏翔教授德高业精、淡泊名利、为人师表、无私奉献。

       于鹏翔教授是吉林师范大学历史学中国古代史省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几十年来他坚持为本科生、研究生主讲中国古代史、明清史、满族史、中国民族史、满语等多门专业课程,多次获得教学优胜奖。无论是指导研究生,还是给本科生上课,他都会认真备课,悉心指导。无论是什么情况下,他都能够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他还在生活中,关心学生们的成长,做他们的良师益友,以高尚的师德和学识风范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于鹏翔教授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培养了一批优秀学生。正如他在自己的述职报告中所讲:“总结二十多年的奋斗,大致有那么几处值得一说的地方,第一就是培养了一批学生,尤其是懂满语的清史研究生,这对满语的抢救,对满语文化的传播,起到了人才保证作用,这是宝贵的财富。”春风化雨,哺育英才;呕心沥血,教书育人。2010年,于鹏翔教授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二)在领导工作中,于鹏翔教授善于团结、敢于担当、勇于创新、乐于奉献。

       于鹏翔教授是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历史学科负责人。从学科状况上看,近些年来,随着历史学的转“冷”,历史学科发展面临巨大困难,吉林师范大学历史学科更是如此,无论是专业发展,还是招生就业,都面临巨大挑战。作为学科负责人,于鹏翔院长勇于创新,敢于开拓,不断探索专业建设道路,使得吉林师范大学历史学科在专业发展上走出了一条以满族文化特色优势带动专业发展的特色专业建设之路,并创造性地提出了“文化抢救、基础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多维并举的发展方针,使吉林师范大学历史学科在专业建设上不但战胜了危机,而且取得了重大突破,走在了全校、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2008年以来,吉林师范大学历史学科先后被评为吉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先后获得中国史、世界史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资格。2012年,以满族历史文化为依托,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满族语言文化博士点,现已开始培养“满族语言文化”专业博士研究生。

 (三)在科学研究上,于鹏翔教授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精益求精、造福社会。

        担任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期间,于鹏翔教授既重视教书育人、重视教学,也从不放松学院的科研工作。他组织制定了学科科研工作激励办法,经常组织开展学术讨论,并根据教师个人的研究领域整合队伍,组建学术团队,推动科研工作的开展。每个学期都召开学院科研规划工作会议,要求每个教师上交自己的科研工作计划,并根据计划进行年终考核,对科研计划完成较好的教师,年终给予一定科研褒奖和鼓励。于鹏翔教授还能够以身作则,从自己做起,坚守学术操守,并要求每一位老师坚持学术规范,加强科研诚信,严格自律;还以自己的学术专长亲自组建了满族文化研究学术团队,并组织团队申报项目,撰写文章,开展学术交流以及民间文化田野调查、抢救等。在团队建设中,他非常重视培养年轻教师,鼓励人才成长,加强团队建设,并通过承担集体项目等形式,提倡团结协助,培养后备力量。在他的带动与领导下,吉林师范大学历史学科以全校最小的团队走在了学校科研工作的前列。       

二、于鹏翔及满族文化研究团队取得的成就

       对科学研究的追求与奉献,使得于鹏翔教授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清史、满学研究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先后在《清史研究》、《光明日报》、《史学集刊》、《满语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满文形体学原理》、《满语语音学》、《满语词法学》、《满语句法学》、《满语形体学》等学术专著5部,主编《东北边疆满语地名资料编目集成》、《满族石姓萨满祭祀神歌比较研究》、《清代汉军旗谱牒资料汇编与研究》、《满族谱牒文化研究》等著作10余部,并参与《中华儒学通典》《中华佛学通典》《中华道学通典》等大型书籍的编撰。其《满文形体学原理》一书首次破解满文形体结构密码,是满文及其所在形族、形系,甚至整个表音文字形体学研究的第一本专著,开辟了满文形体学研究的新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及应用价值。该书获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其满语语音学、词法学、句法学研究的专著也是集知识感知、文化传播与学术研究三位于一体的综合性学术著作,是对濒危语种满语文的抢救性研究,也是各自领域中第一部独立成书的专著。既有抢救之功,又有弘扬之效,被学界认为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及应用价值。其主编的《满族石姓萨满祭祀神歌比较研究》一书是本领域的拓荒之作,开辟了满语口语文化抢救与研究的新领域,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2008—2013年期间,于鹏翔教授主持国家清史纂修工程子项目“东北地区满语地名规范”、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东北满族民间谱牒调查整理与研究”、国家古籍整理委员会项目“东北地方文献中满语地名整理”,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满文形体学原理”、“满、蒙、锡伯文比较形体研究”、“八旗谱牒研究”等研究课题10余项。在立项中开辟了大型专项文献整理项目——满语地名文献的整理项目,查文献200余部,得地名词条6000余条,辑文献 140余万字,并由此构建了“满语地名学”,乃至“满语命名学”的学科体系,得到了评审专家的高度评价。

        在于鹏翔教授的带领下,吉林师范大学满族文化研究团队孜孜以求、务真求实、探索创新,不断推出新成果,已经成为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满族语言文化研究团队,在科学研究及地方文化遗产的保护、弘扬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近5年,团队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清史工程项目1项,合作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主持省部级项目48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7项;发表论文270余篇;出版满族文化丛书20余部。近年来,团队还承担了吉林乌拉街、四平叶赫、长白山管委会等满族旅游区的规划、设计与开发;与白山、珲春等地合作进行了满族特色文化产品的研发,推动了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和发展。

       长期以来,本着服务社会、造福于民的精神,于鹏翔教授及其团队还特别重视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传承与保护工作。经常在节假日走穷乡、入僻壤、访遗贤、采古风、求古礼、探古迹、吃粗粮、睡土炕,摸爬滚打,日以继夜,抢救了大批东北民间文化遗产,包括:汉军旗香2坛,东北皮影2套、皮影唱词60部400余卷,满族民俗文物6000余件,东北民间谱牒1000余部等等,为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为该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先后创建满族民俗馆、历史文物馆、八旗谱牒馆、满族佟佳氏历史博物馆、福文化博物馆等五馆五室,建立新疆察布查尔、吉林乌拉街、黑龙江肇源、辽宁新宾等十七个分支基地,其中“八旗谱牒馆”,为国内外首创,既实现了对民间八旗谱牒的有效抢救与保护,又开辟了八旗谱牒学研究的新方向,被国家社科专家誉为“领先”,为学界所瞩目,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重大。于鹏翔教授及其团队的艰苦奋斗精神,得到了学校及社会了高度认可,有将于鹏翔教授誉为“吉林师大焦裕禄者”。2009年,于鹏翔教授被评为“感动四平人物”。2014年4月,于鹏翔教授别推举为“吉林省最美人民教师”。

       由于工作勤恳、不舍昼夜,无节假日,不分八小时内外,于鹏翔教授终积劳成疾,2009年病倒,而即使在生病期间,于鹏翔教授仍带领团队坚持工作,不但主持了满族佟佳氏博物馆和福文化馆的建设,组织了吉林师范大学历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申报工作,还出色地完成了吉林师范大学服务国家特殊需求满族语言文化博士点的申报工作。2013年4月15日,终因癌症复发不治,于鹏翔教授去世于工作岗位,而他所培养、带领的满族文化研究团队仍然在继续着他所钟爱并为之付出生命的满族文化研究事业。

 

附件:吉林省学风建设优秀科学家和团队典范.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