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3-06-15 09:08:19 作者:艾力发 来源:职业教育研究所 浏览次数:

        1.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鼓励企业能工巧匠进校园,聘请与学院合作办学的多家企业的专家能手走进课堂,针对学生和教职工进行专业或是企业文化培训。一年来,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等多种方式,让教师们感受不同于校园的企业文化,让学生收获课堂之外的职场文化。

        打造一系列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平台强化实践教学,让学生了解企业、认知岗位与企业生产流程;通过专业综合实训,使用体验式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通过实践教学课程,培养学生认知自我、与人沟通技巧的能力以及增强企业实战经验,提升就业竞争力。

        2.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

        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地方职业技术学院必须紧紧围绕战略性产业发展需求以及本地和周边地区产业发展实际情况,打破现行管理体制的束缚,充分赋予职业学校办学自主权。

        在办学模式上,鼓励学校主动与企业等用人单位“零距离”对接让用人单位深度参与到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制定、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学生实习、考试考核等办学全过程,并大力推行“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校内办厂”、“厂内办校”模式。

        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采取“订单式教育”“定向培养”“2+1+1”“3+2”“3+X”等多样化的办学模式,拓宽学生的升学和就业空间。通过办学模式的创新,使职业教育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形成自主办学与联合办学、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高考升学与推荐就业,订单教育与定向培养的多层次办学模式,使职业院校学生实现“升学有望,就业有路”的办学新格局。

        完善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增加职业教育发展资金投入。地方职业院校的生均培养费要与普通高校本科学生的培养费一样,由财政统一划拨。确保用于职业教育的财政性经费逐年增长。

        3.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

        大力倡导、鼓励职业学校面向企业、行业和个人,以股份制方式吸纳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入职业教育,使得职业学校的设施设备等办学条件与现代化企业的生产条件相适应,且具有一定超前性。

        4.改革教学模式,提升教育质量

        在教学模式上,应变革以学科体系为主的教学模式,探索实施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把企业人才需求分解成能力模块,把企业岗位需求分解为一项项生产任务或一个个工作过程,让学生从技能模块入手学习,从生产任务入手学习,从工作过程入手学习。

        把实践教学作为重点,通过操作岗位上的实际操作,边实践边学习,学生把自己的精力释放出来。通过实验、实训、工厂教学等方式,学生把自己学到的部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从而达到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养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和校风。期或不定期的把学生安排到企业,由理论或实训教师带队进行现场教学、现场管理、现场模拟、现场动手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工作的性质,了解工厂的工作制度。

        融入企业,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增强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学生通过和企业的交往、沟通,学习到社会上的各种交往礼仪,体验工厂的生活,感受工厂的环境,磨练意志,锻炼谋生本领,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养成吃苦耐劳、敬业等优良作风,从而使自己在以后的就业中找到合适的工作。
        重塑学生的自信心。广泛建立学生与教师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全面掌握学生及家庭的基本信息;充分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努力搭建学生展示自我才华的平台;出台奖学金和助学金制度,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学生进步和成才。

        多措并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专业引导,牢固树立学生的专业思想;聘请本校的优秀毕业生返校作“个人成长经历”专题报告;组织学生参观、考察企业、厂场、园区,展望学生所学专业的美好前景;调整课程设置,降低教学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