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淬炼之后发现, 杜诗恰似一杯玩味不尽的老酒

发布时间:2017-04-11 15:02:22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凤凰网 浏览次数:

 

       我喜欢杜甫,一是“沉郁顿挫”的诗风浸润着他悲天悯人的家国情怀,二是喜欢他困顿潦倒至极却不忘“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激情。所以,他是当之无愧的“诗圣”,用他史诗的笔法,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有君子品格的人具有何等高尚的情怀,恰似一杯品性火热而又纯正味长的老酒。

       杜甫本身也是好酒之人,同时也是懂酒之人,一生写过的酒诗不计其数,而在这一方面,诗仙李白是他的启蒙老师,至少是之一。“李白斗酒诗百首”是我们熟知的诗句,它恰恰出自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但杜甫的酒诗又与狂放不羁到“斗酒十千恣欢谑”的李白不同,而是有“朱门酒肉臭”的愤恨,“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悲叹。所以,他不像李白“千金散尽还复来”那般洒脱的仙骨,相反,却有“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的担当。

 

       不懂杜诗的人或会认为杜甫多面的诗风背后可能隐藏着其分裂的人格,但读懂杜诗的人却能从其新与旧的游走之间,发现杜甫称为诗圣的真正原因,以及杜诗得以传世是因为诗中的铮铮风骨。

       杜甫有著名的《戏为六绝句》来阐释他的诗学理念,开篇第一首“庾信文章老梗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这首词开篇立意,说明时代在不停变化,任何人都应当随着时移世易而有所作为。

       但如何做到与时俱进,杜甫论诗的第二则“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很明确地讲出了他的诀窍:

       一是认为只有风骨的诗歌才有魂魄、能传神。譬如他在《李潮八分小篆歌》中曾写道:“书贵瘦硬方传神。”当然,杜甫所讲的风骨,是中国传统君子品格的很具象的描述,是洗尽铅华的朴拙之美,但铮铮铁骨之内,却藏着一颗兼济天下的雄心壮志,尽管他一生多半潦倒难以自活。

       一是转益多师,博采众长,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和技巧钻研,使诗歌创作的技能炉火纯青、臻于化境。

       他认为只有做到了如上两点,才能创作出足以传世的不朽诗篇。杜甫的诗歌里有仁民爱物、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诗歌缘事而发,浓烈的抒怀与细腻的情感合二为一,因此又不失清丽平实的风格,这是令笔者顶礼膜拜的地方。

       所以读杜甫的诗,如同品咂一杯醇厚的君品习酒,从糯红原粮到百姓餐桌,不仅要技艺精湛的酿酒师经过二次投料、九次蒸馏、八次发酵、七次取酒这样长达一年的反复淬炼,酿成香味丰富、风味独特的原酒,而且要在藏酒洞中经过5年的岁月陈化,最后通过高超的品酒师用它魔幻般的勾调技术,来完成最有一环的创作,把一杯最醇厚、最香甜、最舒适、最协调的君品习酒呈献到你我面前。

       不过,杜诗与习酒也有不同的地方。“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诗的悲悯浸满了无奈的悲歌,而习酒的悲悯却化成了一股清风,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之中,担纲起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君品文化的大任,使传统文化的价值得以通过商业品牌的载体广泛传播;担负了“习酒•我的大学”的公益使命,使数千个贫苦家庭的莘莘学子获得改善命运的机会;担当着造福一方的责任,使本厂及其关联客户的数万名职工通过习酒而走上富裕之路。如今,习酒正在广泛开展“我是品酒师•最爱酱香酒”的行业公益品鉴活动,让更多的酒民学会享受品酒的愉悦,学会理性饮酒带来的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

       一首杜诗,一杯习酒,笔者今宵通道矣!

 

(注:本文转引至凤凰网2017-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