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德荣:高高举起信仰的旗帜

发布时间:2025-06-30 10:31:38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中国日报网 浏览次数:

        郑德荣,中共党员,全国著名中共党史学家、毛泽东思想研究专家,我国中共党史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吉林省优秀共产党员,生前系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2018年5月3日因病逝世,享年93岁。

  他是全国著名的中共党史学家、毛泽东思想研究专家、我国中共党史学科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吉林省优秀共产党员,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

  作为一名守卫真理的“红色理论家”,他坚定地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把一生都献给了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事业。面对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诉求,他笔耕不辍,始终以过人的政治胆识、巨大的理论勇气去回应质疑,坚持用真理作为前行的坐标;

  作为一名勤奋创新的学者,他是中共党史学科的一面旗帜,他把创新作为学术研究的不懈追求,潜心探索,精益求精。在67年的学术生涯中,他出版学术著作4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多项研究成果填补了学术空白,在海内外学术界享有崇高声望;

  作为一名默默耕耘的园丁,他坚守在教学一线,为人师表,甘当人梯,把自己的所思、所学、所想、所研、所得传授给每一个学生。1986年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之后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33年来,他培养了49名博士生,培养的学生中多人成为中共党史学科和毛泽东思想研究领域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成为社会各界领军人才;

  作为一名品格高尚的世纪老人,他把“理想、勤奋、毅力、进取”作为座右铭,将信仰信念融入人生追求、学术研究以及教书育人中,生命不息、奋斗不止。90岁之后,他仍然坚持学术创新,将研究方向拓展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上来,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理论成果。

  1926年,郑德荣出生于吉林延边,那正是列强入侵、战乱四起的年代。少年时的郑德荣先后在“奉天”和“新京”求学。目睹了日本人的残暴统治,这让郑德荣体会到了亡国奴的耻辱和痛苦。一颗年轻的心灵总在拷问自我:“到底怎样才能救积贫积弱的中国?”

  真理的光芒是耀眼的。1948年,还在读大学的郑德荣从国统区投奔到解放区,进入东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前身)二部短训班学习。在那里,郑德荣懂得了什么是中国共产党,看到了共产党的干部和群众打成了一片,这些给郑德荣留下了深刻印象。“公木先生是当时著名的诗人,是个大人物啊,他讲《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时,用口语化讲理论,既有真理性,又有吸引性,让人入耳、入脑、入心。”郑德荣在回忆录里说道。当时给他们授课的还有校长张如心等,用郑德荣的话说就是:都是文化层次相当高的,都是有水平的人物。所以一开始接触马克思列宁主义,接触共产党的理论,他就坚信不疑,就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

  在短训班,郑德荣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如饥似渴地研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述,在马列主义中找到了人生奋斗目标的答案,牢牢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信仰一旦树立了就要一直坚持下去!我一定站在真理这一边!”

  1949年,郑德荣转入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学习,1952年提前毕业留校任教。当时,学校为了加强马列主义4门课的教学工作,新建立了4个直属教研室,郑德荣被分配到了中国革命史直属教研室任教,从事中国党史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从那时候起,他把“理想、勤奋、毅力、进取”作为座右铭,刻苦钻研,全身心扑在中共党史的学习、研究和教学中。1953年,凭借着优异的表现,郑德荣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此,他就与中共党史、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并成为终身奋斗的事业。

  郑德荣对事业无限热爱,凡是和他有过接触的人都能感受到那热爱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淳朴、真诚、坦率、明朗。所以,他始终坚持学习,孜孜不倦。他的学生每次到他家中,他都在书房读书,他家桌子上、书架上,甚至床上,到处都是书。即使在大年三十晚上也要到教研室看书写作。他就是这样,几十年如一日,深深沉浸在红色理论的海洋里。

  多年来,郑德荣不仅勤学不辍,还坚持创新研究,著述颇丰,他编写教材,出版专著,并通过这些理论成果,把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传播得更为广泛。改革开放以来,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郑德荣提出了很多新论断。他的这些学术观点与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密切相关,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紧密相连,更与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高度一致。

  在郑德荣生命的最后几年,他的博士生邱潇一直陪在左右。“郑老师对党有着无限的忠诚,他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党员,在方方面面总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邱潇说。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中,郑德荣一直被结肠癌折磨着。可就是这样,他也很少缺席过政法学院的党支部活动。考虑到郑德荣的身体情况,很多同事劝他不用亲自出席活动,让学生代替参加就好了,可郑德荣坚决不同意:“参加党支部活动,这是一名党员的基本职责。”

一个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对真理的追求是没有终点的。郑德荣既是马克思主义笃定执着的信仰者,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始终高举旗帜跟党走,穷一生而不悔。在他的人生中,始终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光芒。

不忘初心,耄耋勃发,郑德荣像战士一样坚守着阵地。

        走进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很多曾与郑德荣共事过的老师还清楚地记得郑德荣60岁时给自己立下的“宏愿”:“我退下来后,要用10年时间,也就是到我70岁的时候,培养出10个博士,出版10部专著。”弹指一挥间,30多年过去了,郑德荣已经超额完成了这些当年看似不可能的“规划”。培养博士生的数量是计划数的5倍,出版专著的数量是计划数的4倍,此外还发表了200余篇学术论文。仅仅是在80岁到90岁的10年间,郑德荣的个人专著就达5部之多,而且还承担国家项目3项,发表论文70余篇。

       老而好学,耄耋勃发。年岁的增长非但没有让郑德荣的学术科研节奏放缓,反而是“大弦嘈嘈如急雨”“大珠小珠落玉盘”,新见迭出,成就斐然。

       74岁时,郑德荣完成了吉林省委宣传部宣传文化基金项目《郑德荣自选集》,同年还出版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书,该书是由教育部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丛》12卷之一,获2001年国家图书奖。76岁时,出版了《国情·道路·现代化》一书,该书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定的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百部重点图书之一。党史学家龚育之高度评价该书具有“跨度广、容量大、视角新”“新意迭见、情感激扬”的特点,“堪称集思想性、学术性、可读性于一身的精品之作”。该书获第六届吉林省政府优秀图书奖。77岁时,出版了《20世纪中国三次历史性巨变研究》一书……

       70岁以后,他撰写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两次历史巨变比较研究》一文入选全国纪念新中国成立50周年学术研讨会;《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一文入选全国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理论研讨会;《中国特殊国情、特色道路与现代化》一文入选教育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学术研讨会;《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历史经验——以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创立为视角》一文入选全国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理论研讨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奠基人》一文入选全国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发展是硬道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本质和规律的深刻揭示》一文入选全国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

       2001年,郑德荣以饱满的政治热情积极投身纪念建党80周年活动。作为宣讲团成员,他不顾盛夏酷热,在长春、四平、通化等地作了12场宣讲报告,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2002年11月,郑德荣作为吉林省委学习十六大精神宣讲团成员,为宣传好十六大精神,他反复研读十六大报告,虚心参加省委组织的集体备课,并赴松原为全市干部群众作了长达3个小时的宣讲报告,引起了强烈反响……

        “我受党的教育多年,毕生的追求就是用自己的所学为党、为国家多作贡献。”“要尽职尽责地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我自身就必须孜孜不倦,不断上进。”这是郑德荣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更是他一生驰而不息始终奋战在马克思主义教育一线的动力源泉。

        郑德荣曾说:“立志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党和国家。”他做到了!他把党史研究这份事业坚守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2012年末,郑德荣患病住院做了一次手术,87岁的他只休息了三四个月,就又回归到学术科研工作中。

        2013年,郑德荣被确诊为结肠癌,还患有肾结石。郑德荣术后身体还未完全恢复,伤口又产生排线反应,内部化脓,医生嘱咐需要好好休息和治疗。但他当时在申请国家课题,根本停不下来,尽管学生们轮番劝说,他也只是口头答应,却依旧奋战在治学科研上。2013年10月,术后的排线反应更严重了,他不得不开始了为期半年的治疗。这段时间他受了很多皮肉之苦,但他依旧坚持治学。每天在往返于医院的途中,他总会和学生交流新的发现与见解。

        2018年4月17日,这时的他已经处于癌症末期了,癌细胞已转移到全身,那种巨大的痛苦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但他心中却还惦记党的事业。有关部门对他写的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论文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那个时候的他已经在吸氧了,完全可以交给学生修改,但他却拔掉吸氧管,让学生念给他听,边听边提修改意见。

        5月1日,也就是他临终前两天,他还在听取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心得体会。

        ……

        5月3日,郑德荣走了,走的时候没有留下任何有关家事的遗言,最后一句完整的句子是“中国共产党一定要坚持工人阶级的领导”,最后一个完整的词是“不忘初心”。直到他永远地离开这个世界时,他心中念念不忘的仍是他终生热爱的党的事业,仍是他毕生追求的马克思主义真理!

        广其学而坚其守,存一息而不堕志。郑德荣信念坚定,追求执着,学识广博,治学严谨,为人谦逊,人格高尚,把个人融入时代,把研究融入生命,把创新融入学术,锲而不舍,驰而不息。这就是一个学者的一生,这就是一名党员的追求,这就是一种精神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