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5 14:01:45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87.为什么要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公共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要“自觉把维护公共安全放在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中来认识,放在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中来思考,放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来把握,努力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这些论述明确了国家安全工作维护和塑造并举的努力方向,提出了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的战略要求,部署了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由以事后处置为主向以事前预防为主转型的战略任务,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新征程国家安全工作的主动性、进取性、创造性。
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转型,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这一过程既与事物本身的客观演变有关,也与人们认识的深化有关。在一穷二白、着力解决温饱问题的时候,发展是当头大事;而当物质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人们对安全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上升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统筹发展和安全就成为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原则。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制造业第一大国,我国人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同时对安全的需要也不断提高,如果缺乏安全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成效就会大打折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新时代新征程,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必须树牢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理念,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转型。
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转型,必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公共安全涉及生产生活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影响公共安全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交织、相互加强。特别是在全面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随着社会流动性增强和生产关系、产业形态、就业格局、社会阶层、思想意识的多样化多元化,随着媒体形态、社会舆论场的巨大变革,任何一件小事处理不好都可能引发“蝴蝶效应”,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完善公共安全体系、维护和塑造公共安全,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全局观念,打破条块分割、部门独立、地方割裂的旧观念旧框架,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实现全要素全社会协同联动效应,形成共同维护公共安全的社会合力。
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转型,必须推进安全生产风险专项整治,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安全生产事故是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重要威胁,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是维护和塑造公共安全的重头戏。2022年上半年,全国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1076起,死亡8870人。其中安全生产问题最突出的有五大领域,包括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矿山领域,化工和危险化学品领域,交通运输领域,工贸领域中的冶金、机械、钢铁、电力等企业。对这些行业和领域要加强制度化常态化安全监管,健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机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转型,必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加强国家区域应急力量建设。自然灾害是人类天生就要面对的挑战。随着气候变化加剧,自然灾害更加频发。2022年前三季度,我国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1.07亿人次受灾,因灾死亡失踪525人,紧急转移安置233.5万人次,倒塌房屋3.4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1617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095.9亿元。对抗自然灾害,要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手段特别是物联网、大数据等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在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内提高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着力布局全国区域应急力量中心和体系,确保对突发情况及时有力应急响应和处置。
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转型,必须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健全生物安全监管预警防控体系。食品药品安全和生物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民族安危存亡,是公共安全体系中十分敏感和极其重要的领域。从2003年的非典到后来的禽流感、埃博拉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非洲猪瘟、鼠疫、猴痘乃至2020年以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世界生物安全形势日益复杂。生物安全涉及因素众多,监管体系和能力面对严峻形势还有相当差距,是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必须着力补足的突出短板。
88.如何理解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基层基础”,“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这些论述突出强调了基础建设在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努力方向和工作要求。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特别是国家安全体系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必须牢牢把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要求,主动适应社会治理新的阶段性特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强化全周期动态治理、全方位依法治理、全要素智慧治理,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必须向基层赋能,下移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夯实基层社会治理根基。基层社会治理是社会治理体系基础中的基础。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发生在基层、发酵于基层,处理好了可以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处理不好无事可能生出事来、小事可能演变成大事。完善基层社会治理,要注重发扬优良传统,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机制。要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民信访工作,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多元化解机制,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健全和落实领导干部定期下访和接待群众机制。要善于运用新技术手段赋能基层社会治理,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构建线上线下一体的矛盾纠纷多元化化解平台、智能化公共服务平台。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抓住城乡社区这个基点,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各类组织职能作用,及时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完善的制度机制和疏通渠道,最大限度把各种矛盾纠纷化解于无形,最大限度积聚起维护和谐稳定、促进改革发展的社会合力。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必须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市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的主要承载地,是社会治理体系中宏观和微观的转承点,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战略支点,跟基层相比具备解决重大矛盾、化解重大风险的必要资源、力量、手段、权能。新时代新征程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一项很重要很紧迫的任务,就是夯实市域社会治理责任,充分整合市域社会治理资源和力量,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推动构建市域社会治理中心,形成市域社会治理中心联动体系,形成权责明晰、高效联动、上下贯通的市域风险防控指挥链、防控网,力争实现各类重大风险在市域范围内全面解决,让市域治理现代化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必须着力解决社会治安难题,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依法严惩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国家安全工作的基本责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是完善社会治理的基本要求。要紧紧围绕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突出治安问题,统筹推进城乡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专项打击整治行动,依法严厉打击黄赌毒、食药环、盗抢骗和针对妇女儿童、留守老人等的违法犯罪活动,着力提升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等新型犯罪和跨国跨境跨区域犯罪能力,依法整治治安乱点,推进扫黑除恶斗争常态化,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是全社会的责任,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积极发动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营造见义勇为社会氛围,让大家共同承担起创造安定和谐家园的社会责任,共同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