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发布时间:2017-07-01 13:48:30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教学目的:1.通过本节学习,明确大学生活的特点;使大学生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澄清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并自觉践行;2.通过帮助学生分析,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大学对人发展的重要性,全面认识自我,协调人际关系,尽快适应新环境;明确大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意义,掌握修养的方法;3.让学生了解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帮助学生尽快实现角色转换并有一个较为清晰的目标,树立新的学习理念,珍惜大学美好时光。做到“知”“信”“行”的统一,提高自我修养和法律意识。

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全面认识自我,协调人际关系,依据时代大背景和社会大舞台确立自己新的成长与发展目标。正确认识学习知识与学会做人的辩证关系。2.把个人立业成才的追求与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结合起来,尽快进入创造性学习阶段。如何做到知行统一,德才兼备。

教学方法及手段:理论讲授、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亲爱的同学们,熬过了“黑色”的六月,经过了七月和八月“灰色”的等待,终于迎来了“金色”的九月,你们有幸地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跨进了学院的大门。这表明:你们的人生旅途有了一个崭新的转折,你们的人生道路有了一个更高的起点。老师我真诚地祝贺你们!不知道大家看过《啊,索伦河谷的枪声》没有?小说中描写了新任某炮兵三连的指导员第一次走马上任时对战友们祝愿的一段话,我想用这段话来向同学们表示祝愿。这位指导员说:扑克是历法的缩影,52张正牌是52个星期,两张副牌,大王表示太阳,小王表示月亮。用桃、心、梅、方表示四季,每一季是13个星期,扑克中每一种花正好是13张;每一季是91天,13张的点数相加正好是91;四种花色的点数加起来,再加上小王的一点,正好是365,一年的天数,如果再加上大王的一点正好是闰年的天数,J、Q、K共有12张牌,既表示一年有12个月,又表示太阳在一年中经过12个星座,扑克牌的四种花色有不同的寓意,黑桃象征硕果累累,红桃是心型,表示智慧,梅花象征顽强的学习毅力,方块代表钻石,表示财富,所以四种花色表示对人们在一年中的美好祝愿。我也用这种花色向大家表示美好的祝愿,愿同学们在大学的岁月中以顽强的学习毅力,累积智慧,最终结出累累硕果,拥有丰富的精神财富。也真切地期待你们经过大学的学习和锻炼,从思考中确立自我,从学习中寻求真理,从独立中体验自主,从计划中把握时间,从表达中锻炼口才,从交友中品味成熟,从实践中赢得价值,从兴趣中获取快乐,从追求中获得力量!

      然而,满怀强烈的新奇感和求知欲走进大学不久或者紧张热烈的迎新活动过去之后,冷静地看一看周围一切的现实,陌生感受尚未消失,缕缕忧愁却开始涌上心头,心情时常被莫名的烦恼所困扰,才感到来日“苦”多,大学生活并非潇洒走一回。对于同学们来说,新起点使你们踏上一条光辉灿烂的成才之路,面前呈现出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前景;新转折又意味着大学阶段与中学阶段有着很大的差异。新环境、新变化,将使你们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任务。因此,你们在庆幸、激动之余,还必须进行冷静的思考,正确认识这种差异和变化,尽快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适应大学的新环境、新情况、新要求,以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并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将自己造就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倘若跨进高等学府的门坎之后便裹足不前,错把起点当终点,不仅难以领略到成功的喜悦,而且可能遗憾终生。在这人生的转折时期,将遇到很多新问题,怎样迈好这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如何度过这美好的大学生活?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首先对大学生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了解。

请看以下的案例: 【案例一】大学生活与我的理想

点评案例一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里面有很多你的“第一次”和可能的“最后一次”:

      进入大学,这是你一生中第一次放下高考的重担,开始追逐自己的理想、兴趣;这是你第一次离开家庭生活,独立参与团体和社会生活;这是你第一次可以有机会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亲身实践;这是你第一次脱离被动,有足够的自由处置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支配所有属于自己的时间。
  进入大学,这可能是你一生中最后一次有机会并系统性地接受高等教育和建立知识基础;这可能是你最后一次可以将大段时间用于学习的人生阶段,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可以拥有较高的可塑性、可以不断修正自我的成长历程;这很可能是你最后一次能在相对宽容的,可以置身其中学习为人处世之道的理想环境。
  因此,在这个阶段里,我希望你们应当认真把握每一个“第一次”,让它们成为未来人生道路的基石;在这个阶段里,也要珍惜每一个“最后一次”,不要让自己在不远的将来追悔莫及;在这个阶段里,为了在学习中享受到最大的快乐,为了在毕业时找到自己最喜爱的工作,每一个进入大学校园的人都应当掌握七项学习:包括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培养兴趣、积极主动、掌控时间、为人处世。别林斯基说:“青春在人的一生中只有一次,青年时代要比其他任何时代更能接受高尚的和美好的东西。谁能把青春保持到老,不让自己的心灵冷却、变硬、僵化,谁就是幸福的人。” 青春年华是多姿多彩,灿烂辉煌的,这是每一个走进青春年华的人应获取和体味的幸福。但毕竟韶华易逝,在人生这短暂、辉煌和珍贵的历程中,你要珍惜,你要努力,你要投入,你的收获会很大、很大,值得记忆、留恋的东西会很多、很多。人生虽不能完美,大学生活虽会有遗憾,但如果这些遗憾是因为自身的任性、疯狂和放浪造成的,那留下的只有“如果让我重新开始”的期盼了。追求快乐与幸福乃人之常情,但是没有人生目标的快乐,就像阳光下的肥皂泡,虽然美丽,却是昙花一现。而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披荆斩棘,虽然充满艰难和苦痛,却快乐如饮甘醇。许多人只知道享受快乐,以为快乐信手拈来,却不知道快乐是奋斗之后的收获。快乐需要成本,幸福来自辛劳。为了将来“不再背负遗憾生活”,努力请从今日起。

案例二   我的大学

      请同学们回答:你面对大学生活的新环境,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是已经逐步适应了?还是感到难以适应,不知所措?

点评案例二

      文中的主人公就是面对从中学到大学这种生活环境的转变不能适应,感到不知所措。其实,不少新生面对新的环境感到程度不同的不适应,这是客观存在的。可能会有如下一些表现: 失望感。进大学前,许多同学对大学了解甚少,往往凭着想象,把大学描绘得过于理想化,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和过高的期望。进入大学后发现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不完善、不如人意的地方,与期望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感到困惑、迷惘,继而产生失望、情绪消极低落。 比如:有一位北大数学系的学生汪辉,他原来想象中的北大,学术氛围非常浓厚,学生关系非常融洽,老师非常好。甚至认为两个人住一个房间,宿舍全天供应热水,就像天堂一样。后来发现不是这样,感到特别失望。自卑感。不少同学过去是学习尖子,老师称赞,家长夸奖,同学羡慕,自我感觉良好。进入大学后,人才荟萃,高手林立。不少人在学习上的优势将会削弱甚至消失,面临学习成绩的重新排列组合的局面。过去可能是“鹤立鸡群”,现在成了平凡之辈,这种心理上的落差容易导致自卑感。这种地位的变化和心理落差产生了自我评价失调。孤独感。中学时代(忙于高考)人际关系的好坏好象不是太重要,不大注重与人交往的方法和技巧。进入大学后,同学们首先面临的是重新确立新的人际关系,重新结识他人,要与来自不同地区,性格习惯各不相同的同学朝夕相处,因此同学们从不相识到相识需要一个过程,彼此理解更是需要较长时间。由于没有人际交往方面的经验,有的同学总是期望别人理解自己,自己又不善于理解别人。有的同学思维方式总是以自我为中心,造成与同学难以沟通。有的同学因缺乏交往经验不会交往;有的同学因性格内向、孤僻不会交往,造成与同学难以沟通,感到孤独压抑,甚至发生矛盾和冲突。空虚感。过去同学们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行动有方向,每天感到很充实。经过紧张的高考进入大学后,极易产生一种满足感和松懈感,一下子没有了明确的目标,失去了方向,心理上出现了无目的状态,感到无所事事,不知干什么。有的同学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常常抱怨、后悔、气馁,出现消极情绪;(结合事例)有的同学没有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学习上(同中学相比)好像失去了手杖,没有了依靠,不知所措。于是经常上网聊天、玩游戏、打扑克、看小说等,明知不该如此,却又控制不住。被动感。由于对学校环境、规则、运作缺乏了解,有的同学还是用过去的思维方式来应对大学生活,因而显得处处被动。例如,大学没有固定的教室,有的人直到上课铃响后还未找到教室;有的同学早上起不了床,因为过去都是父母提醒;有的同学不能安排好日常开支与消费,以至于常为生活费倍添烦恼。过去凡事都有班主任安排好,现在什么都要靠自己,感到很不习惯。总之,环境的改变容易使人产生各种各样心理,有些心理是可以理解的。(生活不适应、想家等)我们应当积极主动地调适自己的心理,主动地去适应这种环境,而不是抱怨,更不是逃避。对大学新生而言,要适应大学生活,首先要了解大学生活的特点。

第一节    适应人生新阶段

      经过高考的洗礼,大学新生们步入了向往已久的大学殿堂。然而大学不是天堂,也不是娱乐场,而是步入职业前充电加油的场所,大学也会与想象中的不一样,原先升学的愿望已实现,新的目标尚未找到,难免陷入暂时的迷茫,同时也感觉到大学与中学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学习方式,需要尽快转变角色,适应大学生活。

      大学是人生发展的新阶段,“新”的重要表现就是我们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在这个转折时期,同学们既会充满好奇和兴奋,也容易遇到不适和困难。能否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将关系到我们在大学四年的顺利成长。这是同学们面临的首要问题。如果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环境,成才就无从谈起。有人说,大学生活有什么不能适应的? 未必。

实话实说:理想中的大学和你进校一个学期后所感受的大学有没有差别

      我想先请同学们认识并理解好以下两个问题:1、何谓大学?2、 “大学精神”是什么?

何谓大学?

      大学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发展的产物。之所以称之为大学,涵义是大家来学。

      追溯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四书》中的《大学》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为《大学》的原理在于使人们的美德能以显明,在于使天下的人革旧更新,在于使人们达到美好的境界。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国确立了科举制度后就设立了具有高等教育和研究色彩的“翰林院”。近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出现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后,是以科学文化为主的教育内容。如1638年英国的伦敦大学和1694年德国的哈雷大学。University一词即普遍、无所不包、广博之意。从历史和现实看“大学”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即使人追求理想境界,掌握广博的知识。大学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又促进了大学的繁荣,并赋予大学以新的时代内涵。当今世界,没有哪个国家敢忽视大学的作用和大学的发展。大学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大学是智力城,几乎成为社会发展中举足轻重的枢纽。她维持和传播真理,创造新知,服务社会并产生效益,她保持稳定与自由,其成员可以为捍卫真理而献身。

      现代汉语词典: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的一种。西蒙 · 施瓦兹曼 : 大学是追求知识的学者的团体。伯顿: 大学是学者进行教学、科研,和从事社会服务的场所。《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大学是高等学府,通常包括一所文理学院、研究生院和专业学院,并有权授予各个学科领域的学位。共同点: 高等学府、学者云集、 追求知识、进行科研 ,学为社会的服务场所。

      蔡元培1917年1月出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就职演说中强调: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梅贻琦1931年12月出任清华大学校长,其就职演说中有一段话,近年广为传诵: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雅斯贝尔斯(德):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世界。

      亨利·纽曼(英):大学训练是达到一种伟大而平凡目的的手段,它旨在提高社会的思想格调,提高公众的智力修养,纯洁国民的情趣,为大众的热情提供真正的原则,为大众的志向提供确定的目标,扩展时代的思想内容并使这种思想处于清醒的状态,推进政治权力的运用以及使个人生活之间的交往文雅化。

      大学有着恢弘的大气象,这是大学之为大学的具体体现。

      1.大学之“大”,因有“大家”而谓大。这里所指的“大家”,是指有大家气度,有远见卓识的大学校长,他们是学校发展的引路人。大学校长,起码是个教育家,不单是个大教授,要有全局意识,大学校长要成为政治家、教育家。大学荟萃着各地大师,学子们则如众星拱月般云集在大师周围,如饥似渴地探索真知。大学涌现了许多掀起时代惊涛骇浪的划时代的英雄人物。如:牛津的培根;波隆那的但丁;北大:蔡元培、马寅初、吴树青、陈佳洱、许智宏;清华:梅贻琦、王大中、顾秉林;南大:曲钦岳:南开:毋国光;华中科技大学:朱九思、杨叔子、周济、樊明武;浙大:竺可桢、潘云鹤;武大:刘道玉、侯杰昌、顾海良、刘经南:人大:李文海、纪宝成。

      2.大学之大,因有“大师”而谓大。大师是大学学术繁荣昌盛的命根子。莘莘学子可从他们身上获得知识的财富和智慧的灵光。竺可桢曾说过:“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原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一代代教师的质量”。—所大学,博士点的申报,重点学科、重点课程均需教授。一所大学的名气,主要是靠大师。如北京大学:五四时期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心,汇集了胡适、李大钊、陈独秀、鲁迅、周作人、刘半农、高君宇、许德衔等;新中国成立后,有李四光、冯友兰、宗白华、朱光潜、翦伯赞(历史)、曹靖华(翻译)、王力(语言学) 、费孝通、雷洁琼、陈岱孙、季羡林、张岱年等。

      3.大学之大,因有馆藏丰富的图书馆、设备先进的教学大楼、实验室和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而谓大。它们提供着大学教育的物质需求,并作为一种“无声教授”和“潜在课程”,日日夜夜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以文化的熏陶。

4.大学因对知识探究的高深与博大而谓大。所以,蔡元培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此乃大学的“正大宗旨”,有此,大学生才能在大学探索知识,砥砺品行,养成健全的人格,同时,大学也因有“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雅量而谓大,此为“有容乃大”,有此宽宏的雅量,才有学术的自由,才能激发人的创造力和追求真理的勇气。

5.大学有“大学生”而谓大。大学首先要有一流的生源,集优秀青年进行教育。其次,大学要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尤其是大师级的学生。如,世界—流大学:

剑桥大学:62人获诺贝尔奖,被称为世界政治家的摇篮。

牛津大学:英国前任50位首相中,29位出自该校。

哈佛大学:35人获诺贝尔奖,6位总统,美国500家大企业老板有2/3在该校学习过,包括:比尔·盖茨。

东京大学:18位首相,4位诺贝尔奖,日本1/4的大企业家。

案例三  中国最早的大学

思考几个问题:

(1)大学是什么,不是什么?

(2)大学生有什么,没有什么?

(3)你想要什么,你不想要什么?

 

“大学精神”是什么?

      大学的灵魂就是大学精神。精神,这里含义有二,一是表现出来的活力,二是宗旨、主要意义。大学的精神,既是大学前进的动力,也是大学发展所积淀的精髓和灵魂。大学精神,既随时代的变化而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又因其博大精深的内涵而具有的意义:既有鲜明的文明本士化特征,又有着普遍的国际化意义。“大学精神”应该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和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它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从普遍的意义来看,大学精神也还可以体现为:自由、民主、科学、创新的精神。

      “大学精神”的内涵可以通过其本质特征进一步展开,而对其本质特征的分析又可以深化对“大学精神”的理解。“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概括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

      创造精神 创造精神是“大学精神”的主要精神,是大学存在的价值所在,是大学在社会有机体中保证自身地位的根本生命力。文化的继承不能依赖遗传,只能通过传递方式继承并发展下去。教育从一开始就成为传递和保留人类文化的重要手段。爱因斯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理解学校的,“学校向来是把传统的财富从一代传到下一代的最重要的手段。与过去相比,这种情况更加适用于今天。由于经济现代化的作用,作为传统的教育的传递者家庭已经削弱。因此,比起以前,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健康,要在更高程度上依靠学校。”大学教育通过确立教育内容,对人类文化进行选择;通过编写教材,对人类文化进行整理;通过更新教育观念,更新人们的价值取向,改变思维方式,实现文化的再生。从洪堡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后,科学研究成为大学的一个基本职能,现在大学的科研水平已经成为大学整体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发明创造的过程。科学研究成果的多少也就是标志着大学对社会的贡献的大小。如果把大学为社会培养的创造性人才称为高素质的劳动者,那么,大学的科研成果则是对社会生产力的又一直接贡献,二者共同构成了大学的生产力与生命力的标志。“斯坦福精神”之所以被世人称道,关键在于她拥有众多的诺贝尔奖及全美科学奖的获得者,拥有把科学研究转化为生产力的硅谷效应。

      其次,大学是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的,而创造性恰恰是人才的核心特质。曾任哈佛大学校长40年之久的艾略特认为,大学文化最有价值的成果是使学生具有开放的头脑,经过训练而谨慎的思考态度,谦恭的行为,掌握哲学研究方法,全面了解前人积累的思想。爱因斯坦更直接地认为“学校的目标应该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

      另一方面,大学也创造社会理想,并把这些理想传递给社会成员,通过人们的实践,使理想变成现实的文化实体。社会理想是社会需要的具体反映,这种需要是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并以社会发展规律为基础的。由于在文化积累方面的特殊优势,知识分子,特别是集中在大学校园里的知识分子比其他社会成员更能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有了对社会规律的认识,就能够提出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理想。科学与民主是中国近现代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社会理想,而这个社会理想的提出和传播首先应归功于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一批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和北京大学成千上万的青年学生。正是经过他们的传播和同旧势力的斗争,经过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科学和民主由先进知识分子的思想拓展成为社会理想。

批判精神 与社会其他结构相比,大学具有自身的优势。具体表现在:(1)知识聚集的场所。大学是继承传统科技文化遗产,不断创造新科技文化的场所,聚集了古今中外各种知识,具有很强的知识容量。(2)思想观念和学术思潮的交汇处。大学产生新思想,包融新观念,在这里不同的学术观念可以并存,不同的思想可以通过学术交流相互影响,具有良好的争鸣传统。(3)追求理想的永恒特性。从欧洲中世纪早期的大学开始,就有了自治的传统,并以传播知识和研究学问为最高理想,相对超越于社会现实。

      大学的批判精神首先表现为大学教师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与现实,否定非科学的内容,破除迷信与保守主义,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可以这样说,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发展史就是科学史上证伪过程的展开史,是一个肯定与否定相结合的扬弃过程。

      大学批判精神的另一方面是对社会现实的理性反思和价值构建。进入技术时代后,技术性淡化了人性,使人失去了对他人的热情和敏感,结果,人性变成了技术的牺牲品。同时,人性又屈服于技术,把技术崇拜为神。其实,很早就有人对技术性淡化人性进行过分析,美籍德国哲学家赫伯特·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提出,在发达的工业社会里技术进步导致人的片面发展,他认为,“自然的定量化,导致根据数学结构来阐释自然,把现实同一切内在的目的分割开来,从而把真同善、科学同伦理分割开来。”“科学的合理性呈现为本质上中立的。……在这种合理性之外,人们生活在一个价值世界中,价值脱离了客观现实,成为主观的。”爱因斯坦也说过,科学技术只能告诉我们“是什么”,却不能解决“应当怎样”。科学与人文分离的结果就两个极端而言,出现了两种畸形人,一种是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一种是不懂技术、奢谈人文的“边缘人”。现实社会改变这种“技术毒害”是无力的,而大学教育者,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却将其作为应有的内容。早在本世纪初,西方一些著名的大学就注意克服这种片面性,探索科技与人文汇通之路。哈佛的学生在一二年级开设“通识课程”,广泛涉及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科学生要学占总课时22%左右的人文课程。我国现行被一再呼吁的人性教育、全人教育、通识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无不是针对技术对人的异化进行批判的结果。

      批判精神的最后一个方面是大学知识群体对政府决策的参谋和建议。科学决策是政府决策的关键,但是由于决策者自身素质的限制,做到科学决策并不容易,所以倾听专家意见,请专家参与决策成为决策机制中的一环,专家之所以成为专家,就是因为他们职业所特有的对问题的科学态度和客观的批判精神。

社会关怀精神

      高等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社会需要是第一推动力。在工业化、信息化的社会里,大学已经被越来越深入地卷进社会机器的运转之中。关注现实、服务社会成为大学的第三职能(注:大学的第一职能是培养人才,第二职能是发展科学),高等教育通过科学研究直接转化为社会提供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通过人才培养,为社会提供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因此,保证大学的生产力性质,必须走出象牙塔,关怀社会经济的发展,保证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社会关怀精神还表现在大学对社会精神文明的参与和建设。除了在生产力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外,大学通过直接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宣传为社会提供精神产品,包括哲学研究、文学创作与批判、思想道德建设等。知识分子在提炼和批判社会生活的同时,又把各种精神产品投放到社会,为社会文化建设提供直接的内容。大学还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为社区文明提供示范作用。担当示范角色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超前性,走在时代的前列;一是完美性,具有理想价值。大学的创造力为其走在时代前列提供了无限的动力源泉,而大学特有的思想兼容、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又保证了各种思想观念的撞击,有利于形成较为和谐的精神环境。

      大学的示范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发挥理论阵地的优势,引导时代的思维方向。第二,以新风尚、新观念影响人的精神面貌。如果说示范作用是综合的、显性的,那么价值引导则是深层的,久远的。社会的现实价值存在总是多元的,而且具有短期性、易变性等特征,但大学的价值观念由于受到历史文化积淀的影响,具有摆脱短期功利狭隘性的特质,因此它可以借助于批判精神,制衡社会负价值的发展,担当起引领主流价值的形成和推广的作用。布鲁贝克认为,60年代以来的美国大学,“不仅是美国的教育的中心,而且是美国生活的中心,它仅次于政府成为社会的主要服务者和社会变革的主要工具”。它是新思想的源泉、倡导者、推动者和交流中心。

那么,大学精神究竟向我们传递了怎样的文化力量呢?

首先,大学教会我们怎样思想。大学造就了许多文明的知识先驱,缔造了许多令人景仰的思想的丰碑。能够接受各种出色思想的熏陶,经常聆听名家教授的直面教诲,这是一段不可复制的重要的人生经历。但是,勤奋的背诵,惊人的记忆和准确地复述前人的思想,并非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手段。对纷繁社会现象的应付,对复杂现实关系的处理,往往取决于某种正确的思维方式,或者是对多种思维方式的比选换乘。这种把握思考的能力,是我们独立处世并且可以避免人生失败获得成功的利器。为此,我们感谢大学,不仅仅是我们获得的记忆中关于思想容量的规模性存储,而是一种始终拥有的自我判断的价值情思和独立思考的文化境界。

其次,大学教会我们怎样读书。大学是知识的殿堂,书籍的海洋。大学不仅培养了我们求知的兴趣,还催生了我们对书籍忠贞不渝的情感,使我们甘愿与书籍结为伴侣从而摆脱漫漫人生旅途中的孤独。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知识会被淘汰,而我们对书籍的兴趣绝不能丢失。如果有人认为在大学里接受的知识已经可以受用终身了,而不必在走出校门之后继续保持求知的状态,那么几乎可以断言,这将会遭遇平庸苍白而难有事业建树、甚至几近失败的人生。200年前的英国物理学家赫胥黎曾经预言:未来文化的消亡并非由于文化专制主义而是因为娱乐化时代的到来。在这样的时代,人们因为拥有多元的求知选择,或者能够以娱乐替代求知而会放弃读书,没有人读书也就没有人写书,这样,文化自然就会走向消亡。因此,在许多时候有许多人花费许多精力读许多书,把读书视为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这是非常值得称道的。我们感恩于大学,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大学赐予我们的独一无二的对知识的热爱和阅读鉴赏的能力。

第三,大学教会我们学会想象。英国哲学家怀特说:“想象力是大学存在的理由。”大学为许多受教育者提供了偶像的灵感,知识在这里被赋予了想象力的传授。为此,大学既不缺乏相同的观点去抚慰疲惫的心灵,又时常有独树一帜的见解去刺激缺乏活力的思维。只有运用想象力去获取知识,知识才不会是纯粹的知识。知识作为个人的技能,才能激发创新诉求;作为社会建构,才能激发创新冲动;作为话语叙事,才能充盈创新特质。为此,我们感念大学,不仅仅是因为获得的职业化知识教育,让我们知道许多“是什么?”,而是在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下,内心深处从此被唤醒的,并且可持续产生的创造性智慧和生活的激情。

第四,可以让人终身受用的是——大学教会了我们实现理想的手段。古往今来,有许多人生理想的成功,并不仅仅是理想的正确,而是理想者使用手段的正确。著名教育家亨利·纽曼早就说过:大学不能保证培养出名人天才,大学训练是达到一种伟大而平凡目的的手段。正确地运用手段和运用正确的手段抵达理想的彼岸,是大学精神立人的根本。因为比起其它社会机构,大学是传授人才必须的技术手段的专业领地。然而,懂得如何正确运用这些技术手段去实现人生的理想追求,则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它是使个人成就获得社会本质认可并能不断进步的必要条件。我们感怀大学,不仅仅是因为人生理想的壮观与崇高,而是那每一次让我们有可能产生链接理想与现实捷径的重大发现。大学,是社会的一面旗帜;大学精神,是我们心中永远的光环圣洁;它是:一种特立独行的思想;一种深远巨大的影响;一种兼容并收的氛围;一种穿行时空的光芒;一种刻骨铭心的境界;一种运行人生的能力。

      在大学精神的熏陶和引领下,我们经历人生新阶段,我们开拓人生新境界,我们追求人生真善美,我们誓做新一代。大学生的称号不仅是一种文化层次的体现,更是一种神圣责任的象征。要干出一翻无愧于时代的事业,首先就要学会做一个符合时代需要的人。要做一个符合时代需要的人,首先就要锤炼我们的思想品格。我们景仰的只有两样东西:一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奉上南宋词人辛弃疾词一首,与各位共勉: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一、认识大学生活特点,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经过高考的洗礼,大学新生们步入了向往已久的大学殿堂。然而大学不是天堂,也不是娱乐场,而是步入职业前充电加油的场所,大学也会与想象中的不一样,原先升学的愿望已实现,新的目标尚未找到,难免陷入暂时的迷茫,同时也感觉到大学与中学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学习方式,需要尽快转变角色,适应大学生活。大学生活与中学相比,其显著的特点就是要求学生必须自主独立,不论衣、食、住、行还是学习交友乃至认识社会和人生,都需要更多地依靠自己的认知能力去思考、判断、选择和行动。了解大学生活有哪些新变化,有助于缩短适应过程。

      大学生活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以学习为中心的学习活动、人际交往及日常生活方式的总称。大学时期是:身心发育与思想成熟的“奠基期”;知识积累与人才成长的“黄金期”;成就事业与人生开拓的“准备期”。

(一)认识大学生活特点

1.大学是知识的海洋

大学是探索创新思想库,是精神文明辐射源 ,是社会发展智慧源。

大学有浩瀚的图书资料能接触广博的各种知识。

大学有先进的仪器设备能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

大学有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研习性的学习方法。

2.大学有教书育人的良师

大学是研究学问、追求真理的地方,科学研究在大学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学术声望是知名大学的标志。一大批高水平的名师大师。他们精通本专业的基础理论,了解最新的学术成果、具有丰富的科研实践经验,熟悉教学的客观规律。大师重于大楼,教师要具有良好的师德、师智、师能、 师魂。

3.大学有浓厚的学习研究和成才氛围

     大学浓厚的学习研究和成才氛围是大学的使命和大学的精神共同形成的。

   大学生在这里,不仅可以更深入地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技术技能,而且可能最快捷地汲取各种科学研究理念,参与或目睹科学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 ,从而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祖国和人民需要的人才。

(二)与中学生活相比,大学生活的显著变化是:

1.学习要求的变化——宽松与自立并存的学习环境

      大学阶段的学习,学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大大增加,有确定的专业方向,需要大学生发挥主动性,在课余时间广泛涉猎相关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习环境的弹性很大,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增多。首先,大学实行的是学分制,除了公共科目、专业基础知识属于必修之外,各专业都开设选修课,大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选择选修课程;其次,在大学课表上,有老师讲授的正课仅占去一部分时间,其余的自修时间,大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第三,大学老师所讲内容信息量大,不局限于书本,还常常涉及本学科研究的最新动态和成果,并且许多问题尚无结论,这就要求大学生上课时不仅要认真听课、做好笔记,还要开动脑筋,主动参与,积极思索;第四,教师一般都会布置大量课外阅读书目,期末复习没有范围和重点;第五,大学里信息丰富,传播渠道多,图书馆和网络的作用凸显出来,如何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搜索资料和掌握信息成了必备的技能之一。

2.生活环境的变化——集体与独立同在的生活环境

      进入大学,同学们开始独立生活,许多同学离乡别亲,衣、食、住、行、学等问题,都得自己安排。同住集体宿舍,对大家来说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宿舍是我们起居、互访和自由“夜话”的生活场所,也是最能留下美好回忆的地方。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各不相同,主动地加强沟通和交流,互相理解和关心成为一种需要。大家相互配合、相互照顾、相互尊重、自我管理,遵守基本的公共道德和行为规范,就能和睦相处,逐步建立稳定而持久的情谊,培养出对宿舍的归属感,使之充满“家”的气氛。集体生活与独立生活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是相伴而生的,同学们要尽快适应这种集体与独立同在的生活环境,既要学会过集体生活,又要学会独立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3.社会活动的变化——多彩与严谨相彰的组织环境

      进入大学后,党组织、团组织、学生会、班委会、校园广播台、网络管理服务中心等正式组织的活动增多;各种学生社团的活动也丰富多彩,且都热忱欢迎新成员加入,以扩大组织力量、提高活动水平。同学们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的机会会大大增加。大学社团,一是专业学术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会、毛泽东思想研究会、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小组、党的基本知识学习小组、科普协会、电子爱好者协会等;二是文体娱乐型,如文学社、诗社、艺术团、演讲协会足球协会、集邮协会、摄影协会、书法协会等;三是社会服务型,如无线电修理小组、科学咨询服务中心等。因此,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爱好、时间和精力积极参加一两个社团的活动和校园比赛,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锻炼组织和交往能力,在参与中展示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在竞争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在相互交往中增进同学间的情谊。

(三)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对同学们来说,进入大学就意味着独立生活的开始,也是进入社会前的预演。内部环境是一个基地,为同学们进入社会提供全方位支持;大学周边环境就像一座桥梁,为同学们接触社会提供各种机会。然而,“基地”和“桥梁”的作用能否得到真正发挥,取决于同学们能否认识新变化,尽快适应新环境。适应,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培养自我意识,提高独立生活能力,无论是学习、生活、交友乃至认识社会和人生,都必须主动、积极、自主地去思考、判断、选择和行动。

1.确立独立生活的意识

      进入大学就意味着开始逐步地独立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在这个新的起点上,为了给自己的人生理想夯实基础,就需要摆脱依赖、等待和犹豫,树立自信、自律、自立、自强的精神,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

2.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在大学生活中,同学们会遇到各种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也会受到种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其中既有政治上的大是大非问题,也有日常工作、生活中做人的是非问题。这就要求同学们努力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理智的选择,加强自我约束与管理。

3.虚心求教,细心体察

      为了更快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同学们必须在各个方面虚心求教、细心体察,多向周围的老师、同学学习。

4.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

      要做到:主动沟通、相互关爱;虚心求教、细心体察;大胆尝试、不断积累。

二、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培养优良学风

      大学的学习内容比较抽象、量大,学习的要求与中学相比大为不同。其特点是,教师课堂教学以逻辑理论思路、新观点等为主,相关知识的学习以及对理论融会贯通的理解与把握则以自学为辅。笛卡儿说过,最有价值的学习是关于学习方法的知识。因此,不仅要努力学习,而且要学会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掌握获得知识的能力;不仅要学业进步,而且要素质提高。

(一)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1.自主学习的理念――明确目的、能动学习

      “自主学习”源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点的确立,这一时期,教学研究的重点从“教师如何教”转移到了“学生如何学”。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学习,是一种“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自主学习能力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具有刻苦钻研精神,并且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评价。自主学习是能动的学习,要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专业。积极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要从知识导游图起步;二要围绕瞄准的问题读书; 三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四要活化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全面学习的理念――处理好“通才”与“专才”的关系

      1978年度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格拉索,在回答“如何才能造就好的科学家”的问题时说:“往往许多物理问题的解决并不在物理范围之内,涉及多方面的学问可以提供广阔的思路,如多看看小说,有空去看看动物园也有好处,可以帮助提高想象力……”学习应该是全面的,首先,要学习做人,只有成人方能成才;其次要学好专业和相关知识,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要有广博的知识面,精深的知识点; 二要取百家之长,走自己的路; 三要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四要多窥豹,必见全豹。

3.创新学习的理念——求真务实,创造性学习

      比尔·盖茨是哈佛大学的一个二年级的肄业生,他不仅没有计算机专业的博士学位,甚至连本科文凭也没有获得。但是,他却成了“计算机革命的点火人,软件的天才与皇帝,他是第一个靠观念、智能、思维成为世界首富的人。” 比尔·盖茨的成功一是靠自学和自己钻研,从中学到创办微软公司,他简直是个“计算机狂”。二是他独具创造性的品质。

      创新学习是以求真务实为基础,采取创造性方法,追求创造性成果的学习。要把创造性思维渗透到学习中去,获得新知识;要把知识与创造有机结合,把知识内化成能力;逐步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为将来打好基础。

4.终身学习的理念——学而不厌,终身求知地学习

      终身学习观念不是现代人的发明,古人早有这种观念的萌芽,庄子所言“吾生有涯,学也无涯”,正是此意。它作为一种成熟的学习理念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其标志是1965年鲍罗·郎格朗《论终生教育》的研究报告的发表。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终生教育的实践随之迅速发展起来。美国于1976年通过了《终身学习法》,日本于1990年颁布了《关于终身学习振兴措施与推进体制的整备法律》,简称《终身学习振兴法》。两部法律从立法的角度规范和促进了终身教育实践的发展。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终生教育实践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1994年11月在意大利罗马举办的“首届终生学习会议”把终生学习界定为:“终生学习是21世纪生存概念,”充分体现了终生学习理念的重要性。

      终身求知,终身学习;把大学学习视为终身学习的一个阶段,而非终点。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信息的、网络的、知识经济的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信息的更新和增长空前快速。终身学习是这个时代对人的必然要求。因为对任何人来说,仅凭已有知识都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大学阶段所学到的知识,是远远不够于所用的。要树立终身求知、终身学习的理念,为继续学习、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永不知足地、不断地学习新知识、获得新本领。

(二)培养优良的学风——适应大学生活的基本途径

      学风的涵义:①广义——指治学态度,研究风尚;②狭义——学生在学习方面的风气,包括学习态度、风格、方法和氛围。

培养优良学风的基本要求:

1.勤奋: 要发奋努力、不畏艰难、锲而不舍、永不懈怠。学习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大学生活的中心内容。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勤奋在于“勤”。勤学好问,勤于思考,勤于实践。勤奋就要勤于读书学习,好问则是思考基础上的向他人请教,只是学习而不去思考,永远也不会理解其中的道理。勤奋还必须与惰性决裂,惰性是勤奋的敌人。要战胜惰性,关键是要有坚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当学习遇到困难,生活遇到挫折的时候最容易产生沮丧、畏惧的情绪,烦躁、厌倦的心理,退缩甚至放弃的消极因素便会潜滋暗长,本能的惰性也就由然而生。此时就需要有敢于吃苦的精神去战胜它,坚持是最好的利器。

2.严谨: 要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做到严肃、严格、严密。爱因斯坦说:“凡在小事上对真理持轻率态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足信的。”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人际关系学家卡耐基说:“一个不注意小事情的人,永远不会成功大事业。”科学需要一丝不苟的精神,来不得半点马虎。医学上一个小数点的错误可能导致一个病人死亡;航天上一个小数点的错误则可能导致一起重大宇航事故的发生;作战指令一字之差,便有可能导致全军覆没;会计工作中的一个小数点或一个数字之差可能造成巨大损失。

3.求实: 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不弄虚作假、不贪图虚名。英国的卡莱尔说:“要迎着晨光实干,不要面对晚霞幻想。”要求真务实,不轻信,不弄虚作假,不图虚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4.创新: 要不拘陈规、敢为人先、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思维。创新是人类的创造活动,其本质就是创造,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创造,它是创造的最佳形态。创造并不神秘,阻碍创造的不是天赋,而是错误的思想方法。比如说:只有天才才能创造,我们是年轻人不能创造;我懂得少,基础差,不能创造,只有懂得多的人才能进行创造;简单的问题都搞完了,剩下的问题是困难的问题。我国教育家陶行之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对所学的知识有独到的见解是创新,探索更合理的技术操作方式也是创新,最重要的是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创造是人类(集体和个人)有目的地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的开拓性活动,它属于人的活动范畴,是人的活动的本质特征,人通过生产劳动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社会政治活动等,创造了社会历史。而创新则是在创造活动中,保持有目的地开拓认识新领域的思维活动,牢牢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不断形成新观念,创建新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引导社会实践向前发展。

      创新不仅仅是人按照一定的目的对世界所进行的认识和改造,具有主动性、目的性,在结果中必然体现着创造者的性质和内容,它更强调客观必然性,是要求按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创造。因“创造”一般既有正向的创造,也有逆社会进步方向的“创造”,有积极意义的创造,也有消极意义的创造;创新总是同创始、首创、初创等这些词联系在一起的,但也不仅仅是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和理论,或全盘否定后的全新创造,追求独到的活动结果,寻找新的途径和解决方法,有求异性,它更强调永无止境的更新,是在辩证的否定中的螺旋上升。

要创新是有较大的难度,可难度并非不能超越。超越创新的难度,实现创新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努力:

      ▲解放思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打破精神枷锁和过时的理论框框,冲突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改变因循守旧,不接受新事物的精神状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事物,使主观认识更加合乎客观实际,避免盲目性、片面性,摄取客观事物中的积极因素,提出利用这些积极因素推动人生发展的理论原则并付诸实施。

      ▲实事求是。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本面目及其内在规律来认识和改造世界,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的占有材料,从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实事求是就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性的和革命性的。只有实事求是才能最终超越各种主观因素的束缚,正视历史现实和社会实践的结果,善于以客观标准审视人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念,从客观角度审视现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上升为理论,作为行动的向导,才能极大拓展创新和发展的空间。

      ▲开拓进取。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和善于解决问题,有不断创造新成绩的思想和行为。在思想上坚守实践第一的观点;在认识和行动上敢于突破一切落后于实际的、不合时宜的观点和做法;在实践中敢于正视和承担实践结果,经受住磨练,善于对实际问题做理论的思考;吸收有利于人生发展的新思想、新理论,并与自己的学习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不断发展。

      ▲与时俱进。与时俱进是一切进步事物具有的内在品质,表现了事物生命力及其发展的客观性和必然性,是一切科学的本质特征。与时俱进既是对创新难度最终超越的体现,又是创新的目的和要求。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朱棣文的思维方式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朱棣文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过:“科学的最高目标是要不断发现新的东西,因此,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方式、别人忽略的方式来思考问题。”

【点评】 培养创新的学风,是大学生成才的关键。

进入了大学,你可能即将会成为某个社团的成员,在此之前,要问自己几个问题:

(1)我的兴趣是什么?我想要增进哪些技能?

(2)我喜欢和哪种人在一起?

(3)我可以花多少时间在这上面?

(4)哪些社团组织最适合我的需求?

当你有意加入某个社团时,你还可以和几位师兄、师姐谈谈,并询问他们以下问题:

A、他们最喜欢和不喜欢这个社团的哪些地方:

B、在学生和师长口中,对这个社团的评价如何?

C、这个社团的指导老师有哪些?

三、确立成才目标,塑造崭新形象

      同学们:你们赶上了好年华、好时机,到你们大学毕业的时候,白城这块热土,会提供给你们广阔的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人生大舞台!

案例四 资料:美丽的鹤乡——白城

      中学的学习,目标很明确,就是要考上大学。上了大学后的目标是什么?有的同学说不知道;有的同学说没想;有的同学说还没来得及想也不愿意多想或没有时间多想。刚进入大学的同学都有一种轻松的感觉,认为上大学的目标实现了,大功告成了,过去太累了,可以松口气了,有一种满足感,心理上出现了无目的状态。这个时期被称为“理想间歇期”或“动力真空带”。

      同学们应该问问自己,你考上大学后的新目标是什么?(互动)

      目标是人们活动所追求的预期结果,是激发人的积极性使之产生自觉行为的必要前提。它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维持作用,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没有力量,没有积极性。人在实现了一个目标之后,必须及时确定下一个奋斗目标,才能使自己有新的前进动力。
    五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旅游,分三组
      第一组只说:跟我走,去哪里,有多远都不知道。
      第二组说明:跟我走,10公里远,走2小时。
      第三组说:跟我走,10公里远,每一公里有一个标志。
      结果:第一组走了不到2公里就有人叫累了,“怎么还没到?”“究竟要到哪里去?”有人不想走了。
      第二组走了5公里也累了,心想“才走了一半呢”,意志低落,垂头丧气。
      第三组走了6公里也有人喊累了,但走到第8公里时,情绪开始高昂起来,因为马上快到了。走到第9公里的时候,胜利在望了,大家欢快地唱起歌来,几乎是跑步前进。
      这个例子告诉同学们,目标在人的生活中很重要,要摆脱空虚无聊,就要树立一个目标。目标有大有小,有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一个人所确定的目标越远大、越崇高,他的行为动力就越强烈、越持久,理想就像罗盘,引导着人生航船的方向,一程一程向前推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每一个立志成才的大学生都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同时确定具体的学习生活目标。

(一)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

      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历史使命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是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也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

1.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在今天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德在青年人的成长成才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同学们从进入大学校园起,就应当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统领,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增强遵纪守法观念,促进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亚里士多德:“德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智慧的德,一种是行为的德,前者是从学习中得来的,后者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2.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智”是大学生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本领,是能否成为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才的重要基础。在智育方面,同学们需要刻苦学习,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本专业比较系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技能,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培养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提高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

作曲家门德尔松认为:“智慧是知识的善于运用”。

3.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健康的体魄是大学生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条件,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在体育方面,同学们要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身体健康,才能胜任今天的学习任务和明天的工作职责。

      “旺盛的精力寓于健康的身体”。     

      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

      美是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美育方面,同学们需要提高文化艺术修养,养成良好的审美观念,加强审美修养,提高审美能力,认清什么是美,什么是丑。

      苏霍姆林斯基: “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

      参考:不少大学生的成才目标定为:“用保尔的精神干比尔的事业”。

4.美是人才素质的综合素质

      美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学们需要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加强审美修养,认清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人文素养。

      大学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德、智、体、美方面的素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是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应努力成长为健康发展、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

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

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

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

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

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

      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班人。他们的崭新形象既是社会的外在需要,又是他们成才的内在需要。

1.理想远大,热爱祖国

      当代大学生应把自己的崇高理想具体落实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上来,始终以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为己任,学好本领,报效祖国。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2.追求真理,善于创新

      当代大学生应掌握善于创新的技能,提高持续创新能力,使自己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要善于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汲取营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把握正确的方法论,做科学探索和创新的先锋。

3.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当代大学生要学习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前沿的科学文化知识,以造福国家和人民。同时,要坚持以德为先 , 德才兼备,只有用德来统帅才,才能保证才的正当发挥,只有以才支撑德,德才兼备是衡量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

4.视野开阔,胸怀宽广

      当代大学生应当学会以开阔的视野观察中国和世界;向历史、向人民学习。要把个人的小我融入国家的大我之中,在实现国家利益中创造个人的辉煌人生。

5.知行统一,脚踏实地

      当代大学生要努力知行统一,言行一致是大学生能否在立身处世等方面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言行一致,踏实做事,使自己的道德人格不断完善。

案例六  青年与世界

 

第二节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法律素质

 

      大学生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既需要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专业能力,又需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一、思想道德与法律

      思想道德与法律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二者的作用和存在方式虽然存在很大的不同,但它们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服务于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地发展。

    (一)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法律的关系: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所体现的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为社会主义法律提供了价值准则和道义基础;社会主义法律的实施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体现着人们协调各种关系、处理各种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是非善恶判断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是政治素养、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的综合体,决定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动目的和方向。

(一)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

      1.思想政治素质是人们为实现本阶级利益而进行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特定品质,在人的各种素质中是最重要的素质。

      2.道德素质是人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水平的综合反映,包含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情操,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风貌。始终如一地坚持道德学习和道德修养,认真践履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是提高个人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

(二)法律素质是指人们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素养和能力

      掌握必备的法律知识,拥有必要的用法、护法能力,构成了法律素质的基本素质。法律素质是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理念基础和前提条件。

      一个人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是在学习中升华、内省中完善、自律中养成、实践中锻炼的结果。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最根本的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2006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适应了现阶段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要求,对于不断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解决的是举什么旗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解决的是走什么道路、实现什么目标的问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解决的是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问题;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解决的是人们行为规范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不仅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范畴,也概括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

【名言欣赏】

      “你可以做不到舍已为人,但你不能损人利已;你可以不是圣贤,但你应该认同道义和人道。你攀升不到道德最高境界,但道德最低下限必须坚守,那是人类最后屏障。”

――何怀宏《底线伦理》

第三节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一、认识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重要意义

      先就本课程的“教”与“学”作几点说明:按照以往的情况,同学们对《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门课在认知上存在着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其中包括:这门课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有实际价值还是单纯为了混学分?)通过这门课能学到什么?(政治理论课是否都是枯燥而令人生厌的说教?)这门课应当怎么上?怎么考?

案例七 〔小资料〕:世界各个国家都十分注重思想道德修养的教育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并非只有我们中国、只有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才有思想政治教育,才重视德育。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大学生德育教育,都把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放在关系到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来对待,都在千方百计地提高大学生德育的效果。

本课程开设和学习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

      大学期间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学会做人。本课程帮助同学们正确认识学习知识与学会做人的辩证关系,避免走入“重智轻德”的误区。全面、深入地理解素质教育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深刻领会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对自身、对家庭、对国家、对社会、对民族的重要意义。同时在课程的学习中从不同方面理解做人的道理。

(二)有助于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知识基础

      良好的道德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通过学习、教育、灌输和实践才能逐渐培养形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特点是深刻的思想性、较强的理论性、突出的综合性、鲜明的实践性。强调引导学生通过“知”、“行”统一进行自我修养。青年时期注重修养,陶冶情操,对自己的一生将会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人的思想道德水平的发展是知、情、意、行相统一、相结合的辩证过程,外部的教育和他人的帮助只是这个过程的外在影响条件,只有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和躬身实践,才能把外在的影响内化为心灵的品质,落实为自觉地行动。因此,本课程特别强调自觉修养,同学们不仅要学习正确的理论知识,更要结合自己的思想实际,身体力行,化知识为德性,化德性为行为。

(三)有助于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人才的评价和选用通常讲德才兼备。德的内涵包括个人品质、伦理道德、政治品德;才指才智、才干、才华等。对于人才来讲二者不可或缺。一般强调德更为重要,所谓“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就是这个道理。在“德”与“才”的关系上,我们应该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重德又重才,坚持以德为先,而非等量齐观。德为导向,才是基础;德靠才来发挥,才靠德来统帅。比如有的企业用人的标准是:有德无才的人可以用,有才无德的人坚决不用,有才有德的人必须大用。甚至于有的说“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有才是废品,无德无才是毒品”。可见,品德是衡量评价人才的重要标准。当代大学生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最前沿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要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目前社会上出现的社会腐败和高科技犯罪等现象,为人们敲响了正确把握德才关系的警钟。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德”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德才兼备也是衡量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

伟大人物对青年寄语 :

      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的身上。(毛泽东)在青年身上寄予了我们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光辉前景。(邓小平)

二、掌握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方法

(一)注重学习科学理论。这里所说的科学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是构建本课程的理论基础和贯穿本课程的灵魂,也是学习本课程要把握的重点。同学们在学习中,既要注意学习和掌握课本中的结论,更要着重把握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用来分析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认识和解决人生和自己成长中的重大问题。

(二)注重学习和掌握思想道德和法律的基本知识。本课程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哲学、伦理道德和法律知识。这些知识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思想成果,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本课程要注意汲取和把握这些思想成果,加强自我修养、提高思想境界、培养法律素质。在学习好本教材的基础上,广泛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

(三)注重联系实际。学习理论只有与实际结合起来,才会生动而具体。本课程的内容来源于现实生活,又对现实生活具有指导意义。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定要密切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密切联系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道德建设、民主法治建设的实际,密切联系自身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真正领会和掌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要积极主动地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向身边的榜样学习,从实际生活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在社会实践中加深对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的理解。

(四)注重学以致用。本课程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学习本课程要把“知”与“行”结合起来,把学习规范和遵守规范结合起来,使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前人说过:“修以求其粹美,养以期其充足,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育熏陶也。”加强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是知情、意、行辩证统一的过程,只有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和亲身实践,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不断增强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能力,慎独自守,防微杜渐,才能实现提高自己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学习目的。

课堂小结:本课主要是让同学们懂得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学会学习、生活。

课后思考与讨论:

1.分析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谈谈自己进入白城职业技术学院后的感受,交流各自的目标和打算。

2.建议以团支部和班委会为组织者,以“昨天的我与今天的我”为题,面向全班征文,评选出优秀文章予以奖励并推荐给有关刊物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