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职业技术学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报告

发布时间:2020-10-22 18:19:19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白城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2007年3月,是经吉林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公办高职院校。近年来,学院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努力创新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第一部分  办学基础能力

一、办学条件

学院占地面积149960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36220.4平方米,生(1430)均25.33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6899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631.08万元,生(1430)均1.14万元。虽然学院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距省内其他示范性高校还有一定差距,核心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但近年来,学院获得经费支持的力度持续加大,为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9年国家财政支持建设的机电一体化省级示范项目总投入500万元,目前已经投入使用。

二、生均拨款

在国家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的大环境下,财政每年对学院的经费投入使办学能力有了极大的改善。生均拨款情况:2017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收入5994.32万元,其中学费收入627.00万元,其他收入29.51万元,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3711.16万元。2018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收入5082.44万元,其中学费收入709.31万元,其他收入5.33万元,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3183.60万元。2019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收入4733.88万元,其中学费收入838.41万元,其他收入0.71万元,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3675.61万元。

三、信息化建设

在网络基础设施方面,学院实现校园内所有主要建筑楼宇万兆主干,千兆到桌面,配有万兆核心交换机,校园WIFI全覆盖,实现计算及存储资源虚拟化和数据备份;在终端与功能教室方面:教学用计算机640台,多媒体教室及功能场所110处,国家标准化考场18间,电子钢琴室2间共78架电子钢琴,建立40节点的局域网汽车故障检测与维修系统,使用唯尔教育系统和中德诺浩在线网络教育系统;在系统软件及公共服务平台方面,学院启动数字化应用管理平台,内含OA办公管理系统、教务管理、学生管理、资产管理、人事管理等管理软件;拥有七大类,涉及近70门课程资源的资源平台,校园管理初步实现数字化。

学院建有SEEWO电子白板教室及场所110间,实现了数字化教学。共建成数控编程仿真实训室、PLC控制技术实训室以及CAXA一体化实训室3个虚拟仿真实训室。省级品牌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教学做一体化专业教室,主要设备包括CAXA制造工程师系统1套(40节点)、西门子S7-300与欧姆龙系统PLC实训设备(11套)、数控仿真编程软件1套。功能上可以满足《机械制图及CAD》《数控技术》《维修电工电气及PLC控制技术》等课程的实训教学。

四、实践教学

学院经过多年的省、市财政专项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已具有一定的规模,校内实践教学场所建筑面积达到8400平方米,设备总值达到1631.08万元,实践设备2923台套,实践教学工位基本能够满足校内实践教学需要。但存在缺少综合类实训设备、设备老旧等问题。

学院将充分利用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鼓励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以股份制形式建设和举办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建立健全多元管理机制,提高基地建设效益和运行水平。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申报建设的省级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为例:目前,该专项资金所采购的仪器设备已完成采购。基地现已拥有云机房、电工电子实验、维修电工实训与考核、PCB实训、PLC实训、钳工、焊工、车铣工、双面液压与气动实训设备、机床电气控制实训装置、精密测量实训设备与仪器、工业数字化设计实训设备、机械设备装调与控制技术实训装置、先进制造技术、风力发电实训室、工业机器人实训等大型综合性实训设备数十种,各类仿真教学软件6套。基本实现集教学、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培训、技术服务和技能竞赛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

第二部分  “双师”队伍建设

近几年来,我院根据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的需要,坚持专兼结合、敬业爱生的师资队伍建设理念,通过加强培训、人才引进、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等一系列举措,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和育人水平,已建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一、师生配比

目前,学院教职工额定编制数316人,专任教师163人,其中专业教师134人,“双师型”教师70人,占校内专任教师总数的42.94%;具有硕士研究生学位的教师40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24.54%;具有高级职务的教师82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50.31%。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200人,生师比约为13.5:1。学院生师配比良好,足质量优,保证了高质量教学水平的发挥。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

学院现有“双师”型教师7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2.94%。经过多年校企合作建设,已形成人员稳定、数量充足的校外专家库,学院各专业可根据教学和实习实训的需要从合作企业聘请行业专家、高级工程师、技师作为校外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教学任务,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第三部分  专业人才培养

基于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行业发展趋势,按照“开放、改革、发展、创新”的专业建设原则,以学院和行业企业紧密合作、深度融合培养专业人才为行动纲领,全面贯彻学院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办学原则,建立专业开发和结构调整的动态机制,构建适应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体系。

一、专业建设

1.结合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走向增设新专业、调整老专业

为了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接白城市区域经济发展与行业企业的需求,坚持突出重点,适时对原有专业进行科学调整并增设新专业。以期达到调整专业布局、充实专业内涵、拓宽专业口径、更新教学内容、丰富实践教学、整合核心资源、提升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的目的。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2019年,我院增设体育教育、美术教育2个三年制高职专科专业;拟增设学前教育、工业机器人、广告设计与制作3个初中起点五年制专科专业。

2.重点建设和全面建设相结合,着力打造特色专业

建立一般专业、重点专业、特色专业等三级专业建设体系,用重点专业做示范,用特色专业显亮点。在已有的省级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的基础上,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会计、建筑工程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六个特色专业(群)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其它专业(群)的共同发展,从而使学院的专业布局和结构更具有特色。

3.开放办学,完善双赢的校企合作体制

各专业成立了以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和专家为主体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全过程,促进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使专业与职业结合更加紧密,专业与市场需求更加吻合。同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找准每个专业的定位,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专业建设,采取专业设置和企业需求相结合,技能训练和岗位要求相结合,培养目标和用人需求相结合的措施,构建与社会发展和学院特色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学院在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和对话同时,不断推广“订单式”、工学交替,积极探索“开放、多元”和“学生主体、任务引领、能力本位”,并逐步形成“面向学生职业生涯,深化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课程建设

我院坚持以新专业建设为依托,对传统课程进行改造升级,逐步把现有核心课程分解改造成任务书和专业教学资源包,融入创业、创新教育。大力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已建成省级优秀课程及精品课11门、院级优秀课程及精品课18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遵循以下原则:工科类课程采取典型产品制作+顶岗实习模式——“工学结合”课程化;针对特定市场——课程设置特色化;市场需要什么样的能工巧匠,我们就开设什么样的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课程——课程目标能力化;职业岗位需要什么,专业课程就教授什么——课程内容职业化;以项目(行动)驱动课程,围绕项目实施课程——课程实施项目化;开展丰富多彩的素质课,如人文素质课(国学)、艺术选修课、科学技术选修课、课外活动、心理健康、就业指导等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社会交际能力——素质课程多元化。

三、教学资源建设

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保障教学的有序进行,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完备的课程体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院加大教学资源建设力度,打造省级精品课、优秀课,建立多学科教学资源库。如我院信息工程系成功完成教学资源库的升级及扩建工作,将以前零散的教学资源整合起来,把新的教学设计思想与考试大纲融合,成功打造出符合新大纲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库为教师及学生提供综合、优质的教学资源。

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也是教学资源建设的有力保障。目前,我院校园互联网接入带宽100MB。校园网采用双核心交换架构,万兆主干,千兆到桌面,有线、无线全院覆盖。数据中心采用虚拟化技术统一管理资源,存储20T。所有教学环境(教室、会议室等),均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电子白板、触控一体机),共计95个。校园内监控网络系统进行数字升级改造,监控点位388个,实现了校园安全监控的数字化全覆盖。建设了统一身份认证的数字校园管理平台。

四、师资队伍建设

我院目前有专任教师163人,其中高级职称82人,占比50.31%,中级职称58人,占比35.58%,初级及以下职称23人,占比14.11%;硕士及以上学历者40人,占比24.54%,本科学历121人,占比74.23%,专科及以下2人,占比1.23%.双师型教师110人,占比67.48%.

科学编订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在人才引进、学历提升、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等方面,充分利用国培、省培平台,派专业教师参加培训。本学年度,我院积极利用各种培训平台,共派出37人次参加国培、省培学习。

某些专业存在专业教师紧缺的现象。每年建筑工程、会计、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等专业,特聘当地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入院讲学、任教。外聘教师年均授课总时数在3500学时左右,支付教师课酬达到21万元左右。

第四部分  学生发展情况

白城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人数17级905人已经毕业;18级在校学生1083人;19级在校人数1430人。

一、坚持立德树人,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抓住青年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坚持三全育人的原则,明确教育工作“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定期举办主题演讲比赛;组织传承雷锋精神志愿服务活动;坚持每月组织学生预备党员和积极分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思想政治系列讲座”活动;注重养成教育,充分发挥优秀典型的模范带头作用,督促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二、坚持文化育人,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定期举办校园歌手比赛、知识竞赛、书画比赛、主题班会等活动;拓宽学生就业渠道,鼓励学生参加“专升本”考试,三年共有28名学生考入本科院校。鼓励响应国家号召,引导大学生参军入伍,连续三年超额完成征兵工作;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细致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每年开展“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文化节,对学生进行心理筛查,建成标准化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依托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两条渠道,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院全面落实精准资助,三年累计发放奖助学金270万元。

、坚持开门办学,学院招生工作连续三年呈上升趋势

1.高度重视招生工作。学院把招生工作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提出招生工作“人人有责”,形成了全员关心招生工作的良好局面。学院成立了由院长任组长的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设置招生办作为招生工作的常设机构,全面负责学院招生工作的计划、组织和实施;有一支素质好、责任心强的招生工作队伍和一批关系密切的生源基地;构建了实效好、操作性强的招生宣传和咨询服务网络;制订了比较系统的招生宣传、录取方面政策制度;建立了规范、有序的招生录取工作流程,坚持实施招生工作阳光工程。

2.科学制订招生计划。根据发展规划、自身办学能力等因素,理性确定每年的招生人数;招生主管部门通过调查研究历年的招生和毕业生就业情况,形成调查报告,为学院开设专业、安排招生计划提供较为准确的信息;通过分析各专业近几年的新生报到率、毕业生就业率等情况,适当调整相关专业的招生人数,力求招生计划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

3.不断优化招生专业。学院密切关注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紧扣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结合学院办学特色和特长,适时调整并优化招生专业;近几年来,学院针对生物医药、现代物流、新能源、机械制造等本地区重点发展产业,逐年增加招生计划,培养社会急需专业人才,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

4.严格实施阳光招生。考生的合法利益,得到社会好评。

5.注重提升生源质量。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联合办学的道路,在重点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培养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毕业生因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而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学生的就业质量不断改善,学院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日益提高,招生规模持续扩大,生源质量不断提升,招生计划持续增加,生源质量稳中有升,新生报到率保持较高水平。

四、坚持就业导向,多措并举提升学生就业质量

1.学院的办学质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毕业生就业率较高,近几年来的年终就业率都在95%左右,毕业生去向占比以省内为主,其中长春、吉林等地区占了大多数。但从多年来学院的整体就业率及就业去向等数字看,也存在着初次就业率偏低的现象,究其主要原因这与学生的生源地结构和省内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有直接的关系。

2.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得到加强。连续三年参加吉林省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3年间学生原创20个作品,其中《百诺千诚科技》项目在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职教赛道组铜奖。《人工提醒服务》项目获得第一届“农商行杯”青年创业创新大赛,分别获得优秀奖项。《纯电动汽车高速状态下强制预留续航里程控制模块设计》项目荣获“第三届吉林省中华职业教育‘优尼普瑞杯’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

第五部分  社会服务能力

一、发挥学院智力优势,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学院致力于白城经济建设,近三年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培养和智力支撑。2017年为中小企业技能(钳工)培训200人,2019年为梅花氨基酸有限公司开展新员工培训,先后完成523人的培训任务。承办镇赉县公安局特警、辅警两期培训92人,公安局警衔晋升六期培训1235人。还面向全区开展民营企业管理人员培训70人、在扶贫包保村开展家政服务培训70人。深入经开区的民营企业进行培训服务送课下企业活动,已完成了商务礼仪、数控技术操作等7项培训工作,累计培训200人。三年来累计培训人数突破2500人。

二、坚持科研兴校,教育科研水平有显著提升

1.科研水平跃上新台阶,不断取得新突破。2017年以来,我院的科研成果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有了明显进步。三年来,发表重要期刊、北大核心、省级以上论文77篇。完成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教科研课题等省级科研项目17项。获得吉林省第十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7年度吉林省职业教育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等省级科研成果奖励8项。获得市级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励13项。发明专利2项。我院被评为白城市教育科研示范校、白城市教育科研工作先进单位。我院有3人被聘为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专家,3人被聘为白城市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专家委员会专家。1人被评为吉林省生命教育骨干教师,2人被评为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优秀学会工作者,1人被评为白城市教育科研工作名校长。7人被评为白城市教育科研工作名教师,3人被评为白城市教育科学研究先进工作者。

2.科研管理体制初步建立。近年来,我们把建立科学合理、运行有序的科研管理体制作为工作的重点之一来抓。2017年以来,为了加强科研制度建设与规范化管理,修改完善《白城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立项及管理办法》、《白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术委员会章程》、《白城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工作职责》等科研相关制度,加大贯彻落实力度。这些制度的建立健全使科研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和科学化。

第六部分  面临的挑战

学院的基础设施、教学仪器设备、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专业建设、办学条件、管理水平等方面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形成了自身的办学优势与特色。但是,我院的内涵建设还相对薄弱,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对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不够深入

学院中职办学时间长,高职办学时间较短,还需进一步加强高职教育理论和实践学习研究,以不断提升学院的管理水平和育人能力。

(二)校企合作的深度需进一步加强

目前,与学院深度合作的企业还不够多,校企深度合作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各专业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的实训教材数量、质量均有待进一步提高。课程的合作开发需进一步加强。

(三)师资队伍还没有完全适应高职教育的需求

近年来,学院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而现有的教师都是随着学院转型后而成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师资数量结构不甚合理,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和“双师”素质还不能完全满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

(四)校内实训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

高职院校的特点是突出实践性、技术性和应用性,实训条件在高职教育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我院的实习(实训)条件与高职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设备老化、陈旧,数量明显短缺,不能最大限度满足高职学生技能训练和实践教学的需求。

针对办学中存在的问题,学院将在下一步工作中持续改进。

(一)加强班子建设,努力提高治校能力

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特别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精神,致力于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二)抓好顶层设计,科学谋划学院发展思路

依据《白城市“十四五”发展规划》和《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3)》,结合学院发展实际,科学编制《白城职业技术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和《白城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3)》,描绘学院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明确学院未来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指明学院未来发展的前景和路径。

(三)加强学习,提高高职教育新内涵理解

高职教育着力于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紧紧围绕为区域输送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社会服务功能,依据当前区域经济产业整合转型、结构优化升级的动态变化,对区域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种类外扩、素质高移、数量上升及时作出反应,形成人才培养方向、目标、标准的动态反馈调适机制,从而建立起“社会服务—区域经济动态—区域人才需求—人才培养方案、标准—人才培养途径、手段”这一创业教育社会服务五层级监督调控体系。

(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各专业要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确保我院所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适应新业态和新技术,同时培养出来的学生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一是要构建核心课程群,培养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二是要构建技能课程群,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三是要构建特色课程群,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这三个课程群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专业课程体系,确保培养的人才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白城职业技术学院     

二〇二〇年十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