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8-15 09:54:43 作者:刘艳红 来源:组宣处 浏览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这对新时代做好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是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近年来,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已经纳入全面深化改革和社会综合治理范畴,设立了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探索覆盖全人群的社会心理服务模式和工作机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公众认知、基础教育、社会心理、患者救治、社区康复、服务管理、救助保障等全流程加大工作力度,以适应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需求。
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的社会认知水平亟待提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心理应激因素日益增加,焦虑症、抑郁症等常见精神障碍及心理行为问题逐年增多,心理应激事件及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案(事)件偶有发生,老年痴呆症、儿童孤独症等特定人群疾病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心理行为问题在世界范围内还将持续增多,应当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问题多数可以通过自我调适、家庭支持等方式缓解,也有一些需要得到社会心理支持、疏导等帮助,严重的需要接受专业治疗。相比一些精神卫生工作成熟的国家和地区,我国社会精神卫生意识和知识普遍缺乏,偏见和歧视广泛存在,讳疾忌医多、科学就诊少,尤其是对焦虑症、抑郁症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认知率低、就诊治疗率低,纠正率不到10%。
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的政策支持体系亟待优化。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卫生统计数据,我国专业精神卫生机构数量从2010年的1650家增加到2020年的5936家,精神科开放床位数从22万张增加到79.8万张,执业医师从2万名增加到5万名,机构和人员均大幅增长。但是,资源结构分布和服务质量水平仍存在4个方面突出问题:一是分布不均,东部地区拥有全国50%的精神卫生资源,中西部地区仍有部分地市、区县没有精神卫生病床和门诊。二是水平不高,精神卫生机构硬件设备和人才力量普遍薄弱、功能设置不全,难以满足患者治疗需要。特别是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服务能力不足,基层人员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危机干预技能缺乏,尚未形成健全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和基层心理健康服务平台。三是制度不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后,全国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数量快速增加,我国严重精神障碍规范管理率、随访率、治疗率均超过或接近西方发达国家,但受制于社区康复资源不足、保障水平低等原因,社会康复水平和院外治疗效果尚有明显差距。四是监管不力,目前心理健康服务主要由非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只要通过登记注册就可以开展服务,相关从业人员有的甚至没有专业背景,服务能力有限且良莠不齐。国家层面还缺乏对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及人员规范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机构设置标准、人员注册管理、监管职能等不够清晰,服务安全和服务质量难以保障,需要通过综合性系统性改革加以解决。
76.怎样理解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是立足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发展阶段,对谋划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思想、法律、体制、组织、作风上全面发力,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创造性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但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是一个需要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生态环境状况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相比,同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相比,都还有较大差距。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是我国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以来,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人类200多年的现代化进程中,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不超过30个、人口不超过10亿人。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如果走欧美发达国家老路,去大量消耗资源,去污染环境,是难以为继、走不通的。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这是从我国国情和实际出发的战略抉择。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是我国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要求。进入新发展阶段,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战略推动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为此,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是我国着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现实要求。绿色是核心,关键是全面,要害是转型。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更加注重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要坚持先立后破,在推进新能源可靠替代过程中逐步有序减少化石能源,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要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着力提高绿色低碳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