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30 08:41:32 作者:刘艳红 来源:组宣处 浏览次数:
47.为什么要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这一战略部署,对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服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任务,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对此,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加深认识。
第一,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是提升全体国民素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深度开发人力资源的客观需要。终身学习理念与实践在人类发展史中占有重要位置。我国先秦荀子曾有“学不可以已”之训,显示了朴素的终身学习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从正规学校系统中获取的知识技能有限,大量知识技能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习得,终身学习既是人们谋生发展的持续动力,也是国家现代化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要求。自20世纪70年代国际组织首倡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理念以来,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在探索教育制度和学习方式创新。进入21世纪,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倡议各国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对各国教育政策产生了积极影响。在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前,国家财富增长和民众福祉提高,越来越依赖知识和创新的积累。我国要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乃至强国,必然要靠全民终身学习。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立法确定“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少数发展中国家之一,我国不断探索实践全民终身学习,成就卓著,为国民素质不断提升、综合国力持续增强作出了重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构建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的终身学习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发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总动员令,对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指明了总体方向。可以预见,全民终身学习制度体系的创新、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大国的建设,必将为新时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第二,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在新时代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更为健全的实施条件。新时代10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教育,全民终身学习领域成果丰硕。2020年全国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超过2.18亿,约占总人口的15.5%;从平均受教育年限看,15岁及以上人口9.91年,劳动年龄人口10.8年,新增劳动力13.8年。同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超过4万亿元,非财政性教育经费超过1万亿元。每年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输送1000多万毕业生,500多万人通过继续教育获得高教学历,上亿从业人员接受多样化培训。截至2022年2月底,我国上线慕课数量超过5.25万门,注册用户达3.7亿,慕课数量和应用规模居世界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的主体框架基本确立,我国教育普及程度稳居世界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巨大人口压力正在转化成强大人力资源,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制度环境和实施条件,明显优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深入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部署,必须遵循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以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为重点,全面夯实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特殊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到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基础,深化各阶段各类型教育纵向链接、横向融通,强化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通力合作,积极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更新理念、变革模式、完善治理、提高质量、促进公平,形成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和学习方式,协同推进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谱写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学习型大国的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这一重要论断,阐明了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的关键着力点。对此,需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全面落实。
第一,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新时代10年,在长期努力的基础上,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持续提升,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处于历史上最好时期。在规模方面,研发经费、研发人员、基础设施等的规模已处于世界前列;在结构方面,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呈现出多样性的结构特征;在能力方面,我国已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2年的第11位。这些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取得的。实践证明,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是党的领导政治优势的充分体现。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科技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建立权威的决策指挥体系。强化统筹谋划和总体布局,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加速聚集创新要素,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努力实现创新驱动系统能力整合,增强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力、战斗力。
第二,构建体系化全局性科技发展新格局。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形成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构建新时代科技发展新格局。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强顶层设计,补短板、建长板、强能力、成体系。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着力解决影响制约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围绕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在力量构建、资源配置、基础设施、科研平台、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创新生态、科技人才等方面夯实基础。
第三,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加快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重组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国家实验室体系。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建立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履职尽责、优势互补的协作机制,增强体系化创新能力。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世界科学前沿领域和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全球科技创新要素的汇聚地。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强化科技战略咨询,发挥国家科技咨询委员会、国家科技高端智库和战略科学家决策支撑作用。
第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着力营造良好政策环境,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
第五,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积极主动融入全球创新体系,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以持续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夯实国际合作基础,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