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报告学习辅导问答(二十二)

发布时间:2023-10-30 08:58:56 作者:刘艳红 来源:组宣处 浏览次数:

 

43.为什么要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这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我国高标准自由贸易区和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提出了要求。

  经过长期发展特别是新时代10年的努力,我国自由贸易区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伙伴不断增加,内容日益充实,初步构筑起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据商务部统计,我国已同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9个自由贸易协定,覆盖亚洲、大洋洲、拉丁美洲、欧洲、非洲。2022年1月1日,世界上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协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从我国已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内容看,货物贸易领域,我国与自由贸易区伙伴的货物关税水平大幅降低;服务贸易领域,我国在履行加入世贸组织承诺基础上,协定项下服务业开放部门更多,原有承诺部门的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我国在自由贸易区规则议题上也进行了有益尝试,逐步将谈判领域拓展到竞争政策、电子商务、环境保护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推进规则谈判和规制合作。我国不断提升自由贸易区建设水平,兼顾灵活性与务实性,创新合作模式,得到合作伙伴的支持;我国提出开放包容、平衡互惠等合作理念,得到合作伙伴的认同。

  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是我国实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战略举措。对外开放是中国发展的关键一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更好发挥对外开放作用,以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在国际高标准自由贸易协定中,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政府采购等市场准入领域开放水平越来越高,规则领域进一步延伸至包括环境在内的多方面“边境后”措施。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围、提质、增效”,有利于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

  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是我国推动更深层次体制改革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国仍存在一些体制性障碍,重点领域改革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深度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有利于更好发挥高水平对外开放对改革、发展、创新的强大牵引作用,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强劲动力。

  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是推动国际经贸治理体系改革完善的客观要求。近年来,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区域自由贸易安排蓬勃发展,成为驱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引擎。世界主要经济体加快推动国际经贸规则重构,高水平自由贸易区成为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重要平台。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有利于我国顺应和引领经济全球化发展和国际经贸规则重构新趋势,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贸治理体系。

  我国将从“扩围、提质、增效”三方面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机制性保障,更好服务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44.如何理解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一重要论断,阐释了新时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重大战略意义,明确了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出发点。对此,可从以下3个方面来加深认识。

  第一,全面理解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地位作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其中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挥了事关全局的重要作用。10年来,我国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稳居同期全球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每年职业院校和高等学校向社会输送数以千万计专业技术人才后备力量,从业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培训上亿人次,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居世界第二位,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卓越贡献,已载入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光辉史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朝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的新征程上,必然需要教育、科技、人才事业继续发挥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

  第二,深刻认识新时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历史使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把教育、科技、人才事业置于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确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相应地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作出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纳入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党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根据这一重大战略指引,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及其他强国建设协调推进,必将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第三,准确把握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的相互关系。新时代10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在此基础上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为此,党的二十大报告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大局,强调要全面深入实施“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的重大战略。总体上看,教育优先发展,重在夯实人力资源深度开发基础;科技自立自强,重在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创新;人才引领驱动,重在巩固发展优势赢得竞争主动,三者既相互融合又各有侧重,要统筹谋划、协同前行,主动适应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更好汇聚力量,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人才支撑和知识创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