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相关规定

发布时间:2017-07-04 17:18:58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职业院校质量建设的核心是专业建设,专业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建设。课程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集中体现,是实施培养目标的蓝图,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课程改革是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关健环节。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工作会议精神,促进我院内涵发展,扎实、稳妥地实施课程改革,提高办学质量,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特制定本规定。

一、指导思想

为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确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技能训练为重点的教学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参照其他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经验,学院决定在我院各专业中广泛开展“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式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二、课改总体目标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重点,结合白城区域和学院的实际,与企业紧密合作,整体提升我院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吉林省特色鲜明的课程改革基地学校。

三、课改对象

课改对象是全院各专业所有课程,重点是专业核心课程。

四、实施课程改革主要任务和预期成果

(一)主要任务

 1.理解课改理念,把握课改方向,明确要求,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面向整个工作过程,依据行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中心,构建“动态能力集”人才培养模式,并将此指导方案与学校实际有机结合;

2.研究并发现课改教材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

3.研究、探索与新课改相适应的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并进行总结、提炼;

4.研究、探索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评价新形式、新方法;

5.结合学院实际和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完善课改课程实施性教学计划。

(二)预期成果

1.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手段研究 

建立适合高职的课程体系,选取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课程内容,设计“教、学、做”为一体的情境教学方法。

(1)课程内容: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设置课程体系和选择教学内容。

(2)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设计上能有针对性的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灵活运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灵活多样,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

2.课程评价研究

在评价方式上,改革传统教学考核方式,引入多元评价机制。广泛采用现场操作、成果演示、案例分析等形式,注重对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的考核,加强专业实习实训课程的管理与考核。

3.开发校本教材

在我院的课程改革活动中,力争开发出一定数量的适合高职教育、适合我院学生的校本教材。

4.建成院级精品课

在我院的课程改革活动中,努力建成一定数量的院级精品课。

五、实施的原则

1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在我院推进课程改革与实施的过程中必将会遇到大量实际问题和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因此,我们既要有敢想、敢闯、勇于革新的精神,又必须要立足实际,充分考虑现有条件与可能,量力而行,正确处理破与立、继承与发展、借鉴和创新、局部与全局、现实与长远、需要与可能等各方面的关系。坚持调查研究、立足实际,有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引导课程改革健康、稳步发展,实现课程改革的既定目标。

2整体规化,点面推进,逐次展开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协同作战。因此,我们必须要进行整体规化和制定分步实施的计划,使各层面各部分参与者明了自己在整体中的定位,在实施计划中的职责,从而充分调动参与者能动性,发挥整体合力的作用。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观念与行为互动 

课程改革是一项开创性的工程,课改实施将要牵涉到多方人员参加,因此,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科学理论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协调各部分参予者的活动。课程改革也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创造性工作,只有不断实践,才能总结经验,突破原有课程体系的羁绊,闯出一条课改新路。 

实施人员观念与行为到位是保证课改运行的两个不可或缺的动力。在实施过程中,既要摒弃那种先观念、后操作或理论灌输与行为转变脱节的做法,又要反对缺乏先进观念引导、用旧经验老做法来进行新实施的蛮干,把观念转变和行为转变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促进课改实施顺利运行。 

4畅通交流、及时反馈、适时调整 

课程改革是在统一计划指导下进行的,为了及时总结不同班级、教师和学生课改的经验和体会,必须要建立通畅、快速、有效的交流机制和反馈机制,使不同的实施主体之间做到取长补短、经验成果共享。做到月例会小结、月汇总上报,既能及时总结发现问题,又迅速了解上级信息得到有力指导。同时,根据不同时期和阶段的信息反馈,相应调整工作重点、计划和要求,使课程改革实施始终在参与者积极能动的相互作用中得以不断完善。

六、阶段性目标和策略

(一)实施阶段性目标

1课改启动阶段

学院成立课改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教师课改培训;确定课改课程;企业调研、走访、研讨,并形成调研报告(完成人才需求报告、培养目标定位)。

2课改实施阶段

课改课程从本学期开始实施新的指导方案,采用课改教材,并在期末对新教材提出相应的意见。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开发校本教材。

通过对区域内企业的调研,与行业企业合作,初步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

3.课改深化阶段

力争完成课改课程的校本教材编写,努力形成一定数量的精品课程,初步形成校企合作下的课程评价机制。

4.课改完善与验收阶段

结合区域和学院的实际,完善课改课程教学指导方案,完成课改实施的初定目标和各项任务,组织领导小组对课改课程进行验收;编写课改专刊,向全院辐射。

(二)实施措施 

根据课改的基本思路和策略,专家引领,高校指导,企业参与,教师实施,走“植根企业”的专业课程改革之路。

 

1.打造一支优质的教师团队(1)开展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以课程教学设计为切入点,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打造一支课改师资队伍。教师培训要“做中学”,从“完成一个项目” 入手,带着“项目”去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2)搭建各种平台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教科研骨干教师培训班、制定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外聘名师与校内骨干教师结对、下企业实践等。(3)外聘高校专家、企业行家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引领和技能训练的任务,同时引入企业文化。

2.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建课程。引进企业资源(如设备、行家、技术)共建专业课程;依托企业行业、培训机构引进和开发系列培训教材,结合学院实际开发校本教材,体现地方特色,突出先进性、实用性;在企业内建立长期稳定的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探索一种适合目前职业教育下的“工学交替”模式。

七、课程改革的保障

1.成立课改领导小组

负责领导和统筹全院课程改革工作,协调与行业、企业的关系,解决课改中的重大问题。

组  长:刘桐强 刘清

副组长:徐宝章 张莉 宋颖

成员:李禹廷 苏占刚 高凤阁 于海波 黎峰 徐明凤 张忠辉 李禹红 李桂英 

2.成立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

由与学院签订合作协议的企业负责人、技术骨干组成,主要职责是深化校企合作,拓宽合作内涵,参与学院专业建设。

3.各专业成立相应的专业指导委员会

成员由高校专家、行业企业技术骨干、院骨干教师组成,推进专业课程改革。